2018 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9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36 分.在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 399 年~412 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 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如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 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D.塔里木盆地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根据材料:“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说明这里降水比 较多,温度高,植被生长茂盛。 【解答】解:印度河上游谷地有大片沙漠气候,故 A 错; 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都在新疆,降水较少,故 BD 错; 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属于热带,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植被生长茂盛,故 C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气候分布及 特征的相关知识。 2.公元 399 年~412 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 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如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 月~5 月 C.9 月~12 月 B.5 月~9 月 D.11 月~次年 3 月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1B:气候的类型与分布. 【分析】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由此分析。 【解答】解: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 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 是每年的夏半年,即 5﹣9 月份这段时间,故 B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南亚和东 南亚季风的相关知识。 3.如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1:时间与空间思想;413:视角转换;512:地球的自转与 公转.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的视运动,根据图可知,图中的三条线,表示的是二分二至日的 视运动图,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即可解答。 【解答】解:根据图,对比分析可知,线①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的视运动距离最 短,因此昼最短夜最长,应该为冬至日。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正确理解太阳的视运动图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考点】1J: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6:图文结合思想;412:平面图像转换为立体图像;51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分析】本题考查太阳的视运动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掌握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根据图可知,该地昼最长时,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高度角在 70° 左右,二分日,昼夜平分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50°左右,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纬 40°附 近,ACD 在 30°附近及以南,错误,B 新疆位于 40°N 附近,B 正确。 故选:B。 【点评】该题属于难题,熟悉太阳的视运动和太阳高度变化图,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即可。 5.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 5~6 题。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 C. B. D. 【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4:地壳物质组成与循环. 【分析】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和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分析该题。 【解答】解: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 拔先升高,在下降,排除 CD;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 C﹣P﹣C, 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 A 正 确,B 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等高线判 读和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 6.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 5~6 题。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5: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分析】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由图可知,丙所在的地层为 D,由此 分析。 【解答】解: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 D 地层。在丙处垂 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 D 地层、S2 地层,S1 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 个地层,故 A 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质构造 的相关知识。 7.如图为“2018 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 7~8 题。 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考点】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1F:自然灾害. 【分析】甲地在西南地区,大致在横断山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双重影响,降水 多。 【解答】解:甲地在横断山区,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5 月份正好是西南季风要 来临,说明有可能会有大量的降水来临,该地地形崎岖降水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我国自然灾 害分布的相关知识。 8.如图为“2018 年 5 月 10 日 2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 7~8 题。 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考点】29:锋面系统与天气;2A:气压系统与天气.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8:常见的天气系统.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是冷锋逐渐南移,北京可能要降温,由此分析。 【解答】解:冷锋过境,雨过天晴,气温将降低,故 A 错; 冷锋过境一般多暴雨,不是连续性降水,故 B 错; 降雨后,空气净化,可吸入颗粒物减少,故 C 对; 风向应该是偏南风,故 D 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常见天气系 统的相关知识。 9.如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 2500~3400m 间的一小 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下渗 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 9~10 题。 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C.地下径流 B.植物截留和蒸腾 D.转化为固态水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9:陆地水和水循环. 【分析】抓材料中的关键词: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 下渗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由此分析。 【解答】解:该地区不产生地表径流,蒸发占 28%,故地表蒸发小,故 A 错; 该地区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 B 正确; 下渗占 2%,说明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小,故 C 错; 该地区海拔高,是冰雪冻原,故 D 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水循环的 相关知识。 10.如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 2500~3400m 间的一小 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 28%,下渗 占 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 9~10 题。 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D.荒漠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考点】3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甲地降水量介于半荒漠和山地针叶林,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 【解答】解: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 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三地草原带,故 B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山地自然 带分布的相关知识。 11.如图为“我国某区域 2002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变化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2002 年~2015 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 GDP 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考点】V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24:可持续发展.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该区域人均 GDP 在不断增加;2002﹣2005 年废水排放量增加, 之后呈下降趋势。 【解答】解:根据上图可知,该区域人均 GDP 在不断增加;2002﹣2005 年废水排放量增 加,之后呈下降趋势,故 C 正确; 没有因为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故 A 错; 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是同步增长的,故 B 错; 人均 GDP 增长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故 D 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读图分析特 征的相关知识。 12.如图为“我国某区域 2002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变化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C.环保政策变化 B.人口规模减小 D.工业生产萎缩 【考点】V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32: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该区域人均 GDP 在不断增加;2002﹣2005 年废水排放量增加, 之后呈下降趋势。 【解答】解:因为人均 GDP 不断增加,故 AD 错; 因为经济发展,人口会大量的迁入,人口规模不会减小,故 B 错; 国家大力保护环境,环保政策出台,故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下降,故 C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环境质 量因素的相关知识。 13.如图为“某国 2017 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21:人口与城市. 【分析】导致各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有:重男轻女观念严重;重工业发达,吸引大量 外国男性青工进入;人口结构年轻; 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利用B 超或其它技术做 胎儿性别鉴定。 【解答】解:该国男性人口多,政局动荡,女性人口多,故 A 错; 该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主要表现在劳动年龄男性人口多,应该是有产业结构引起,故 C 正确 B 错; 自然灾害导致人口总量减少,跟男女数量差别关系不大,故 D 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人口结构 特征的原因。 14.如图为“某国 2017 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 13~14 题。 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21:人口与城市. 【分析】导致各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有:重男轻女观念严重;重工业发达,吸引大量 外国男性青工进入;人口结构年轻; 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利用B 超或其它技术做 胎儿性别鉴定。 【解答】解:根据上图可知,该国男女比例失调,尤其是在劳动年龄段的男性人口特别 多,主要跟该国的产业结构有关系,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故排除 AC;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需要男性劳动力多,吸引大量非洲人口迁移此处,故 B 正确; 南美女性多,男性少,故 D 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人口性别 分布区域差异的相关知识。 15.“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 年 2 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 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 1 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 图”,图 2 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 图 2 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 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 4000 多年的历 史了。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 布。 【解答】解:地坑院的构造其实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 6 米~7 米深,长 l2 米~15 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 10~14 个窑洞,工程量 2000 个 土方左右;由此可知地坑院要在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建设,根据上图可知,丁地地势 平坦,开阔,适宜建设地坑院,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地坑院 建设因素的相关知识。 16.“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 年 2 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 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 1 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 图”,图 2 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考点】92: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 想;44:利用地理事实;56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分析】根据材料:“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说明地坑院具有较高的历史 文化价值。 【解答】解:地坑院是“民居史上活化石”,历史文化价值高,可作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 旅游业,这样既能保护地坑院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故 A 正确;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和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有点不切实际,故 BC 错; 对地坑院最主要的是保护,不是建造,故 D 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坑院发展 措施的相关知识。 17.2018 年 4 月 19 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 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 10 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 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图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 读图回答 17~18 题。 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 A.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 B.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 D.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考点】A5: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3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分析】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 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 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资源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 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解答】解:遥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故 A 错; 遥感不能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故 B 错; 遥感不能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故 C 错; 遥感可以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遥感技术应 用的相关知识。 18.2018 年 4 月 19 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 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 10 处古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 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图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 读图回答 17~18 题。 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 A.人类活动较多 B.位于沿海地区 D.地处荒漠边缘 C.森林覆盖率高 【考点】A5: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3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分析】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 林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 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场草场资源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 及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解答】解:根据上图的经纬度可知,突尼斯中南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突尼斯北部 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在沙漠里,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故 D 对; 这里是热带沙漠气候,人类活动较少,故 A 错; 位于沿海地区不能很好发挥遥感优势,故 B 错; 这里森林覆盖率低,故 C 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遥感技术应 用。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计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 3 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 得分. 19.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 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如图为“我国各省区 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 19~20 题。 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 ) A.高寒及荒漠地区少 C.面积大的省区较多 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 D.边境省区比较多 【考点】9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C: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广东、云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多;内蒙古、青海、西藏地 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少,由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上图可知,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甘肃等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 数少,可知高寒及荒漠地区少,故 A 对; 上图显示,东部低纬度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多,高纬度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少,故 B 对; 东、云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多,故 CD 错; 故选:AB。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生物入侵分 布的相关知识。 20.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 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如图为“我国各省区 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 19~20 题。 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 ) 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 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 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考点】9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 51B:气候的类型与分布. 【分析】生物多样性比较多的地方一般在气候条件好,降水量多,气温比较高的地方和 垂直地带差异显著的山地。 【解答】解:云南省和广东省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生物多样性多,故 C 对; 云南在云贵高原上,地形崎岖,热量丰富,垂直地带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多,故 B 正 确; 跟经济、人口关系不大,故 AD 错; 故选:B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影响生物多 样性因素的相关知识。 2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 年后,广西甘蔗 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 中南部是平原。如图为“2016 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 21~22 题。 我国蔗糖产业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B.东部地区环境退化 D.广西消费市场广阔 C.广西生产成本较低 【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2:原因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蔗糖产业属于原料指向型,需靠近原料产地,产品附加值低,由此分析。 【解答】解:蔗糖产业是原料指向型产业,科技含量低,近年来因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西部地区生产成本低于东部,原料指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迁移,故 AC 正确; 东部地区环境没有退化,东部地区市场广阔,故 BD 错;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蔗糖产业转 移因素的相关知识。 2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蔗糖产业的重心从台湾不断西移,1993 年后,广西甘蔗 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地跨北回归线,其东部、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地, 中南部是平原。如图为“2016 年广西蔗糖产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 21~22 题。 广西中南部成为甘蔗种植集中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技术 B.资金 C.地形 D.气候 【考点】61: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4:利用地理事实; 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由此分析。 【解答】解:广西中南部经济不发达,故技术落后,资金缺乏,故 AB 错; 广西中南部以丘陵为主,利于排水,亚热带季风为主,热量和降水丰富,适宜甘蔗生长, 故 CD 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农业区位条 件的相关知识。 2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 31.5 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 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如表为“‘十二五’ 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 23~24 题。 表类型 面积比重(%) 2011 年 2012 2013 2014 2015 年年年年杨树木 杂阔林 经济林 其它 25.0 44.7 20.6 9.7 18.7 18.5 15.6 13.7 48.4 52.6 53.6 55.8 21.5 21.9 22.7 23.4 11.4 7.08.1 7.1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 D.提高林地生产力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 想;47:利用区域特征;524:可持续发展. 【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注重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解答】解:“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故 AC 对; 提高造林存活率、提高林地生产力是具体措施,不是战略目标,故 BD 错;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相关知识。 2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 31.5 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 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如表为“‘十二五’ 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 23~24 题。 表类型 面积比重(%) 2011 年 2012 2013 2014 2015 年年年年杨树木 杂阔林 经济林 其它 25.0 44.7 20.6 9.7 18.7 18.5 15.6 13.7 48.4 52.6 53.6 55.8 21.5 21.9 22.7 23.4 11.4 7.08.1 7.1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考点】65: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1:特征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例下降;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 比例提高;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例增加,由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上图可知,江苏省累计造林 31.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 性会增加,故 A 对,B 错; 因为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例增加,故果品供应能力上升,故 C 错; 用材为主的杨树林比例下降,故木材供需缺口加大,故 D 对;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林地结构变 化意义的相关知识。 25.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为“天鹅 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D.缩短航运里程 C.减少上游来水量 【考点】95: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3:意义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 52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治理荆江的主要措施有裁弯取直、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工程等。 【解答】解: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加速洪水下泄,缩短轮船航程,故 AD 对; 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能较少河床淤积,故 B 错; 跟上游来水量的关系不大,故 C 错;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荆江治理的 相关知识。 26.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为“天鹅 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 25~26 题。 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D.永合垸所在地 【考点】2S: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15:地壳变动与 地表形态. 【分析】荆江河段非常弯曲,被称为“九曲回肠”,治理的措施是裁弯取直,所以图示故 道均是裁弯取直前的长江河道。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确定结论。 【解答】解:A、读图可知,麋鹿保护区位于两个故道之间,应该在长江北岸,不符合题 意。 B、读图可知,六合垸所在地在天鹅洲故道的南侧,所以其曾经位于长江南岸,故正确。 C、读图可知,张智垸所在地位于长江的北岸,不符合题意。 D、读图可知,永合垸所在地在墨瓦屋故道的南侧,所以其曾经位于长江南岸,故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 27 题~第 29 题)和选做题(第 30 题),共计 60 分. 2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 为“陕西省沿 109°E 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 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 3 为“太 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 南坡大于北坡 。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 焚风效应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形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陕南:山地、谷 地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 合)。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 【考点】2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B: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82: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96: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6:图文结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531:区域地理环 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1)根据图 3 的“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及其图例可以确 定结论。 (2)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天气、大气环流等。 (3)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 (4)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解:(1)根据图 3 的“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及其图例可 知,在 4﹣﹣10 月份之间,北坡的垂直递减率均大于南坡,即夏季北坡大于南坡;从 10 月份到次年 4 月份,南坡的垂直递减率均大于北坡,即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读图可知,关中位于渭河平原地区,是地壳的断裂下陷而成,由于其海拔较低,南 侧为秦岭,北侧是黄土高原,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夏季陆地增温快,高温空气不易外 出;该地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越过秦岭后,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形成焚风效 应,增加大气温度,所以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根据图 1 右图可知,24℃等温 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该地为黄河河道,由于海拔低,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所以属于地形因素。 (3)读图可知,陕南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包括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为汉水谷地,所 以其地形以山地、谷地为主;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其植被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秦岭海拔高,植被的垂直分异明显。关中位于秦岭和黄土高 原之间,为地壳断裂下陷,渭河的沉积作用形成,所以其地形以平原为主;该地位于秦 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所以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主要位于黄土高原,海 拔在 1000 米左右,地形崎岖,是其地形以高原为主;该地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但具有 大陆性特点,降水少,所以其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森林草原为主。 (4)根据上题可知,陕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为湿润区,所以 农业发展方向是走农林结合或者水田农业与林业结合的道路。关中为温带季风气候,地 形以平原为主,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适于发展种植业或者旱昨作农业为主。陕北 虽然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强,降水相对少,适于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还 可以治理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 (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 主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 农林牧结合 【点评】本题组 i 陕西省为切入点,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和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与开发, 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介个课本知识方向即可解答。要建立脑地图,熟悉陕西省的 位置和自然环境。 2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2015 年粗钢产量约占全 球产量的 50%,但高端钢材生产不足。图 1 为“2015 年世界铁矿石主要流向及流量略 图”。 材料二 有研究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GDP 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5 年、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分别为 7990 美元和 8836 美元。图 2 为“人均粗钢需求 增幅与人均 GDP 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产能利用率是指行业发挥生产能力的程度,是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率。一 般认为,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 78%~83%时较为合理,低于 75%则为产能严重过剩。 图 3 为“我国 2010 年~2015 年粗钢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统计图”。 (1)我国铁矿石进口最主要的源地是 澳大利亚 ,从该地进口铁矿石在运输上的优势 是 依靠海洋运输,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 (2)推测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将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先升后降。经济的发展和 产业升级转型。 。 (3)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 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 (4)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粗钢生产领域的应对策略是 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 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 【考点】7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97: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菁优网版权 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31:区域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1)根据图 1 和汇地数值的大小可以确定我国最主要的铁矿石进口国是澳大利 亚,依靠海洋运输,距离近,成本低。 (2)根据材料二和我国的实际可以确定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先升后降。 (3)根据图 2 和图 3 可以确定我国粗钢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样,如产能过剩、能耗大、 污染重、效益低、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等。 (4)根据(3)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答】解:(1)根据图 1 可知,我国铁矿石的进口出现多元化,如从加拿大、南非、 欧盟、乌克兰、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根据其数值或者图例的大小可知,我国最主 要的铁矿石进口国是澳大利亚,该国是大陆国,四周都临海,依靠便利的海洋运输,成 本低;相对于其他区域,该国距离我国相对近,节省燃料和时间。 (2)根据材料 2 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粗钢需求增幅与人均 GDP 有一定的相关 性,2015 年、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分别为 7990 美元和 8836 美元,根据图 2 可知,人 均粗钢需求量的增幅下降,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未来需要的粗钢需求量继 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转型,人均 GDP 的增加粗钢需求量会出现下降。 所以我国未来粗钢需求量将出现先升后降。 (3)根据材料 3 可知,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 78%~83%时较为合理,低于 75%则为 产能严重过剩,根据图 3 可知,2015 年,我国产能利用率约为 67%,所以为产能严重过 剩;根据材料一 可知,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一大粗钢生产国,2015 年粗 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 50%,所以我国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由于管理水平有待于提 高,所以我国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低;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技术含量低;我国钢铁工业 能耗大、效率低,污染重。 (4)根据(3)题可知,我国产能过剩重,所以要去产能;我国对原料的依赖性强,所 以要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我国粗钢对市场依赖性强,所以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技术含量低,所以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大、效率低,污染重,所以要提质增效,加大环保力度。 故答案为: (1)澳大利亚;运输成本低(距离相对较近) (2)先升后降。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 (3)产能过剩;对原料和市场依赖性强;经济效益低;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重。 (4)去产能;多种途径保障原料供给;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保力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和联系我国实际的能力,难度相对大,根据图示内 容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解答即可。 2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 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 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 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 为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如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 2016 年 GDP 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 2 为“2000 年、 2010 年和 2016 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表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 产业结构(%) 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庆市 成都市 南京市 17558.8 12170.2 10503.0 7.4 3.9 2.4 44.2 48.4 43.0 53.1 39.2 57.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 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地区 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 解决的主要问题。 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 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通亟待加强 。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 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7: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59:城市化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1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简答题;21:热点问题;33:分析与综合思 想;47:利用区域特征;521:人口与城市. 【分析】(1)根据成渝城市群的位置和地理环境可以确定结论。 (2)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 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 (3)成渝城市群等级体系低,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 (4)主要从城市体系,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成渝城市群在长江中上游,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有长江经济带建 设、带一路、西部大开发。 (2)成渝地区现已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该体系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同时包括 众多的城市。但从材料三可知,成都和重庆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第三产业比重较小。 (3)成渝地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低,体系不完善,城市的辐 射带动作用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协作能力差。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加强交 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度,完善区域间合作,加强区域之间协作;进一步提升重庆、成 都的核心功能等。 故答案为: (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地区生产总值 (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 间功能互补不够;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 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 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成渝城市 群的相关知识。 【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A.[海洋地理] 30.(10 分)圣劳伦斯湾面积约 23.8 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127 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 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 27%~32%,深层可达 33.5%,冬季完全冰封。 每年 5 月至 9 月,这里是世界最佳的赏鲸地之一。如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的原因有 径流汇入;海域较封闭;高纬 低温海水注入 。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流呈 逆 时针方向运动,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转偏向力;海岸 轮廓(陆地形状) 。 (3)每年 5 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主要积聚于海湾的 南部 ,这时鲸也开始向海湾 聚集的原因有 水温上升;不同性质水流交汇,饵料丰富 。 (4)目前,世界上许多种鲸数量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分析其原因。 全球气候变 暖;过度捕杀;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海洋环境污染 。 【考点】2J:世界洋流分布规律;9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F4:海水温 度、盐度的分布规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7:利用区域特征;531:区域地 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河水的注入、降水量和蒸发量、海域的轮廓等。 (2)洋流的流动分受地转偏向力、海域轮廓、风带入海河流的流向等。 (3)暖寒流交汇的地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水性,容易形成大渔场。 (4)世界上许多种鲸数量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杀和污染。 【解答】解:(1)读图可知,圣劳伦斯湾有圣劳伦斯河河水注入,对海域的海水起到稀 释作用;圣劳伦斯湾周围被半岛或者岛屿所包围,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换不畅; 圣劳伦斯湾纬度较高,其东部有拉布拉多寒流从高纬度带来低温的海水注入,所以圣劳 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 (2)圣劳伦斯河水注入圣劳伦斯湾,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右偏的影响,河水向南流;在南 流的过程中受到南部半岛的阻挡,转向东北流;又遇到纽芬兰岛的阻挡,转向北或者西 北流;遇到大陆的阻挡进而转向西流,所以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由于海冰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所以每年 5 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浮冰受到圣劳伦 斯湾表层海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和东部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主要积聚于海湾的南部。 南部由于纬度低,水温上升,适于动植物生长;该地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的交汇处,形成水障,鱼类资源丰富,为鲸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鲸来觅食,所以每 年 5 月底鲸也开始向海湾聚集。 (4)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捕鱼技术得到全面提高,捕鲸的数量快速发展;由于全 球气候变暖,鲸鱼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而鲸鱼的生活习性没有变化,不适应新的环 境;随着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影响鲸鱼的生存环境;由于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危及鲸 鱼的生存,所以目前,世界上许多种鲸数量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故答案为: (1)径流汇入;海域较封闭;高纬低温海水注入。 (2)逆时针 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陆地形状)。 (3)南部 水温上升;不同性质水流交汇,饵料丰富。 (4)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捕杀;海上航行等人类活动;海洋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以圣劳伦斯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和开发,属于基础题, 根据图示内容分析解答,要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课本的相关内容。 B.[城乡规划] 31.(10 分)如图为“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及其特点是 集中式。布局紧凑;节约用地;易造成交通拥 堵 。 (2)该城市商业用地布局的特点有 城市中心;道路两侧 。这种布局易造成的城市问 题及原因是 交通拥堵;道路功能复杂 。 (3)该城市在规划对外交通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原则有 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城市内外交 通网络对接;尽量减少干扰 。 【考点】5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2E:地理关联图;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51:城市发展与 城市化. 【分析】(1)城市空间为集中式形态,其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市内道路网 为较规整的格网状,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 交通系统。条带式形态呈单向或双向发展,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 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该类形态亲近郊区,接近自然。放射式形态的建成区总平面的 主体团块有 3 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易于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但运距 远。组团式形态的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 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 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城市商业区布局遵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3)城市在规划对外交通布局时主要考虑交通设施布局合理,对内对外方便,减少干扰。 【解答】解:(1)根据“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可知,该城市空间布局紧凑,所以集 中式结构形态,其好处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但由于交通均 向城市中心,易造成交通拥堵,造成城市尾气、噪声污染重。 (2)城市商业区商业活动的场所,所以其布局遵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其中市场 最优布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道路干线两侧 或者街角路口,因为其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但由于道路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量大,容 易造成交通拥堵,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城市在规划对外交通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原则是要合理布局交通设施,选准位置,该 位置对于城市内外交通网络的对接要合理高效、快捷;对城区要尽量减少干扰,方便市 民出行。 故答案为: (1)集中式。布局紧凑;节约用地;易造成交通拥堵 (2)城市中心;道路两侧。交通拥堵;道路功能复杂 (3)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对接;尽量减少干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即 可解答。熟记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特点和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原因。 C.[旅游地理] 32.2014 年 6 月,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流经鲁西南 5 市,包括 8 段共 180 余千米的河道以及 15 处遗址点,大运河将沿线遗址点及周边景点连接起来,形成纵贯鲁 西南的旅游景观带。如图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及其周边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1)按旅游资源本质属性划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属于 人文旅游资源 ,具有突出的 历史文化 价值。 (2)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资源 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交通便利;潜在的客源市场大 。 (3)分析鲁西南沿运河景观带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意义。 扩大知名 度,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世界文化 遗产 。 (4)为更好地体现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当地在旅游发展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做好 旅游规划;控制旅游规模;配置旅游设施;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 【考点】73: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J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K3:旅 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M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1:情境文字材料题;33:分析与综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62:旅游 资源的综合评价. 【分析】(1)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美学价值 和科学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二者均具有经济价值。 (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地理位置和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 施等。 (3)旅游资源的开发客源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等。 (4)在旅游发展中要保护旅游资源,控制旅游规模,保护环境等。 【解答】解:(1)根据历史知识可知,京杭运河是历史上人工挖掘的交通河道,按旅游 资源本质属性划分,京杭大运河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人文旅游资源能反映当时的时 代背景,所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2)根据题干可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流经鲁西南 5 市,包括 8 段共 180 余千米的河道 以及 15 处遗址点,大运河将沿线遗址点及周边景点连接起来,形成纵贯鲁西南的旅游景 观带,所以其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该区域共 180 余千米的河道以及 15 处遗 址点,及其沿线遗址点及周边景点,说明其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读图可知,该 区域通行网络稠密,交通便利;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潜在的客源市场大;2014 年 6 月, 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知名度高,所以利于发展旅游业。 (3)鲁西南沿运河景观带的开发,空气扩大知名度,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业是综合 性行业,涉及产业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便利的交通,能改善基础 设施;促旅游业的发展能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4 年 6 月,京杭大运河申遗 成功,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4)京杭大运河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科学的价值和时代的风貌,所以当地在旅游发 展中要做好旅游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为了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要适当控制 旅游规模;旅游业需要完善的服务,要配置旅游设施;京杭大运河是历史的产物,在发 展旅游业的条数要保护好传统文化;旅游业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所以要保护生态 环境。 故答案为: (1)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 (2)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高;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交通便利;潜在的客源 市场大。 (3)扩大知名度,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4)做好旅游规划;控制旅游规模;配置旅游设施;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组以京杭大运河为切入点,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措施,属于基础题,根 据地理实际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D.[环境保护] 33.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 64%被海洋 表层水(0﹣700m)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 30%的 CO2 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 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 化甚至死亡,近二十年已发生了三次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 (2)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光合作用;呼 吸作用;分解作用 。 (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4.9 ×1012 千克;造成大气圈 CO2 增加的人类活动 主要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 (3)除全球气候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 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 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 【考点】1K:地球的圈层结构;45: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3:森林、湿地 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23: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分析】(1)近期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 (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确定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 过程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根据图示内容的计算可以得出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 4.9×1012 千克;造成大 气圈 CO2 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滥砍乱伐森林。 (4)人类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以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和合作、强制执行等。 【解答】解:(1)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热量中 64%被海洋表层水吸 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 30%的 CO2 被海洋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 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所以近期 全球性珊瑚白化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所致。 (2)根据“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可知,大气圈与陆地植被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 是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碳迁移量为 122×1012 千克,呼吸作用的 碳迁移量为 60×1012 千克;大气圈与土壤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是土壤微生物呼吸 作用与分解作用,其碳迁移量为 60×1012 千克;大气圈与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 然过程是溶解、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呼吸作用河光合作用的碳迁移量均是 90 ×1012 千克,溶解的碳迁移量是 2×1012 千克,所以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 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3)根据图示内容的大气圈与陆地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根据其箭头数值的来龙去脉,可以计算出每年大气圈 中碳迁移到海洋和陆地植被的数值是 214×1012 千克,迁移到大气圈的碳数量是 218.9× 1012 千克,所以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是 218.9×1012 千克﹣214×1012 千克=4.9× 1012 千克;因此造成大气圈 CO2 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 放二氧化碳;二是破坏植被,滥砍乱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毁灭性破坏,使之吸 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或者丧失,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4)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危害,可采取的对策主要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 从人类的意识中引起重视,进而指导行动;要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行动上进行保护;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依靠现代化的科技,积极建立监测机制,及时预 警;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处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洋水污染和全 球气候变暖具有全球性,所以要扩大国际合作,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 故答案为: (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4.9;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破坏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 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 【点评】本题乙全球气候变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和治理措施,属于基础 题,根据图示内容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解答即可。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