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2016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30日



2016 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 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由材料可知本题考点是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由“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可知家族和睦不是本题的主题,所以 A 项与题 意无关;“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的是家族中长子的权威与尊贵,这与宗法制 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关,所以 D 项正确,但是不体现等级秩序和贵族的世袭与否,所以 B、C 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掌握宗法制的内涵和特点。 2.(3 分)《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 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 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Y5: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史料的解读,对比两种不同史料,文字记 载和画像的对比。 【解答】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 A 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 过图象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 B 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 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 C 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两种不同史料,文字记载和画像的对比,旨在考查学生对史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史料的解读对比的运用。 3.(3 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 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考点】2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灌溉工具,要求了解我国古代在水利工程和灌溉工 具方面的变化。 【解答】从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水车”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灌溉 工具“翻车”。A 项与史实不符,因为翻车是用人力的,故 A 排除;B 项提高农田抗旱能 力符合;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了解我国古代发明的 灌溉工具,对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有较形象的认识。 4.(3 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 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考点】1O:科举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分析】本题考点是科举制,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解答】“…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程序 的公平公正,所以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所以 B 不选;“宋沿唐 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朝重视进士科而不是以此尊贵,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录取 人数的变化,D 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科举制,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 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5.(3 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 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是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要求 了解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新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解答】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 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 A 项 错误; 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 统的束缚,故 C 项正确; 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史料解读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理学日益保守僵化,新思想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认识明清的新思想还没有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 6.(3 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 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 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考点】9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3:“中体西用”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 【解答】抓住题干“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根据所学知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 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符合“均贫富”思想,故 A 项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吸收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故 B 项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拜上帝教”吸收了“大同”思想,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1)经济方面,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不论男女,重新平均分配土地。 有“凡天 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 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 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2)政治方面,建立新的管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乡官制度。太平天国采用君主制的政体 形式,其政权机构分中央、省、郡、县四级。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1)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 峰。 (2)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 了小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3)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 济范畴。 7.(3 分)1884 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 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 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考点】A2: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A4: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 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答】材料中体现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 B 项正确; 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知识积累: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 主义经济。 8.(3 分)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 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考点】B5:维新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创报刊《国闻报》。 【解答】A 项明显错误;C 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从题干材料“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 偏重于北方各省”可看出 D 项错误;维新派学习西方,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目的是要 让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促进中国人的觉醒,宣传维新变法。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派所创报刊《国闻报》的了解。国闻报 1897 年 10 月 26 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 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 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 年 12 月被迫停刊。1900 年一度复刊。戊戌政变后,《国闻报》即正式卖与日本人。国闻 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 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9.(3 分)如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1894 1900 1905 1910 1914 英国 69.49 62.99 55.71 50.89 48.31 日本 6.26 其他 24.25 25.81 30.25 32.97 31.30 11.20 14.04 16.14 20.39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 1840﹣1900 列强侵华。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 【解答】依据表格中“1894﹣1914 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 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 A 项正确。 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 B 项错 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 C 项错误。 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 D 项错误。 故选:A。 【点评】同学们要会区分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 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 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 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0.(3 分)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 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 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考点】H2: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解答】题干材料的意思很明确,民国时期由于一些妇女“剪发齐眉”梳男式发型,当 地警察局认为这种行为有伤风俗,发布通令禁止,否则加以处罚。说明传统思想根深蒂 固,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A 项错在“普遍”二字上;从材料中明显看出男 女不平等,故 B 项错误;D 项明显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迁的正确认识,考查学生分析材 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11.(3 分)1938 年 1 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 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考点】A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考查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和经济 部的设立的目的。 【解答】由题目中的时间“1938 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 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 A 项的表述正确。 题目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故排除 B 项。 C 项的表述过于夸大经济部的作用,故排除。 题目中未涉及经济部设立前后,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的比较,故排除 D 项。 故选:A。 【点评】统制经济政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 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国民政府战时施行统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原因,固然 是战时的特殊环境和条件所使。但是,从思想和政策的逻辑准备上看,实际上战时统制 经济政策的正式提出,在战前已经具有了一些基本的准备与大致的轮廓。战时统制经济 政策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形势下,顺应战前的基本思路,针对战时时局的需要,作出的最 重要的政策选择。 12.(3 分)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 北纬 16 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考点】FM:日内瓦会议.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成就﹣﹣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 瓦国际会议。 【解答】A.1954 年 4 月 26 日至 7 月 21 日,苏、美、英、法、中 5 国外交会议在瑞士 日内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 月 21 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 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B.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 1955 年 4 月 18 日﹣4 月 24 日,是部分亚 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 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 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 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C.1961 年召开的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没有中国政府参加。 D.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了解,从题干材料可以很明显看 出答案,难度不大。 13.(3 分)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考点】G3:一五计划.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解答】迄今,我国尚未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 A 项错误; 图片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 B 项错误; 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 C 项错误; 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 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图表并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的能力。 14.(3 分)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 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 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重点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历史 意义、及存在的弊端。 【解答】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 修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 故 A 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 B 错误;C 项与史 实不符;D 项表述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了解雅典民 主政治的内容和发展过程,客观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15.(3 分)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 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 机器,是人类永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考点】87:启蒙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分析】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发生于 17、18 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思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 【解答】A 项中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与题干中的“理性”不符,故排除; B 项中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与题干中的“理性”不符,故排除; 题干中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 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启蒙运动时期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思想,C 项正确; D 项中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干中“他们…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 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要区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 16.(3 分)如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 决权的国会 等表决权的国会 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 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考点】6J: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解答】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体现了妥协的精神,美 国 1787 年宪法最终规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 众议院,从而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AD 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 项表述错误,美国是 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理解。 17.(3 分)如图是 19 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 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考点】58:英国工业革命;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G: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和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是把握工业 革命的影响、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答】A、从图片材料来看,19 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但是 这只是部分材料反映出来的现象,没有反应所有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A 错误。 B、从材料看,制造业、煤矿业、建筑业等第二行业从 1801﹣﹣1901 年呈现不断快速上 升的趋势,正是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B 错误。 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在物质基础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在知识对生产的推动作 用日趋重要,在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是日益发展,比工业革命时 期发展得快得多,C 项描述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 D、材料反映第一二三产业从 1801﹣﹣1901 年出现不同的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平稳发展,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 1871 年后更快发展,这些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 相一致,D 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图表型的选择题,要注意把数据变化的趋势与时间相联系。 18.(3 分)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 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 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 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 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考点】I7:浪漫主义美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美术。考查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 【解答】题目中没有涉及注重表现社会现实,故 A 项错误。 由题目中的信息“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可知,该幅美术作品属于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故 B 项正确。 题目中未涉及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故 C 项错误。 题目中没有涉及反传统和反理性,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 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 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浪漫主义在绘画上, 是与以官方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其表现特征是:注重个性表现,耽于幻 想和夸张,选择惊人事件作题材,情绪激越。 19.(3 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 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 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考点】C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注意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 【解答】A 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 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 B 项没有体现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内容,故排除; 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 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 C 项的表述正确; D 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了解苏联工 业化建设的特点,理解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客观认识斯大林模式。 20.(3 分)1987 年,英、法、意等 12 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 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 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考点】E6:欧洲共同体的形成;EJ:欧洲一体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考查欧洲的联合。 【解答】A 项应为 1967 年欧共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干时间“1987 年”,故应排除。 1987 年欧共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 合作,为欧盟的成立奠定基础,故 B 项正确。 C 项应为 1993 年欧盟的成立,晚于题干时间“1987 年”,故应排除。 D 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应排除。 故选:B。 【点评】关于欧洲的联合,在复习中应掌握它的原因、历程以及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4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 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包括 A、B、C、D 四小 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 分. 21.(12 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 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 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 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 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 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 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战国 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以及说明“抑商”和“惠商”的 关系。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解答做法即可;根 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以补助生活”等信息归纳 来回答成效。第二小问的目的和后果,结合所学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角度回 答即可。 (2)本小问根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用贫求富”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信息归纳观念。 (3)本小问根据所学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促进经济发展 和阻碍经济发展角度阐述作答。 故答案为: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 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 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点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和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在复习中应注 意掌握“重农抑商”、“海禁”以及“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含义、原因以及影响,还应比 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 22.(15 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 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 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 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 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 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 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 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 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考点】3A: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B7:新文化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产 生的原因以及对认识的评价。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所包 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以及材料二中“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来回 答认识。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背景从“社会原因和思想以 及民主发展”等回答即可。 (2)本小问属于小论文撰写,首先要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相应观点,其次要对提取的观 点进行论证。本小题可以从信息中提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完全否 定”,结合材料中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 故答案为: (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 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 2)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不仅是极其勇敢的,也是充满理性的。第一,他们反对 儒学被人利用而不反对儒学本身;第二,他们反对儒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因此, 他们所要打倒的并不是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 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 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有绝对否定的偏向, 对于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开始的标志,内容,意义和影响同学们也要注意识记和理解。 23.(13 分)1946 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 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 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 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 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 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 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 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 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 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 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 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 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考点】E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EB:多极化趋势加强;U3:美苏冷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和美苏冷战。考查美苏两国外交政策以及变化的原因、共同 之处、依据。 【解答】(1)第一小问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从未考虑与对手达 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等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的原因, 依据所学知识,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 答。 (2)本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 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等信息归纳作答。 (3)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必然结果来回答共同之处。第二小问的依 据,凯南“长电报”依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以及美苏意识形态不同来回答; 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材料二中“称霸世界的目的”从美国国家性质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 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 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冶: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点评】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战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消灭了,双方意识形 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2、经过:①1946 年 3 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②1947 年,美 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③实施“马歇 尔计划”。④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⑤1949 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⑥1950 年,美国 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⑦1955 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 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 消极方面:政治角度:两大阵营相互对立,形成冷战局面(古巴导弹危机等等),局部热 战(越战等),对世界和平造成了威胁。美苏的国防开支不断增加,冲突逐渐加剧;经济 角度:依旧是对立,两大阵营对于商品、物资等禁运封锁,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苏 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还使得苏联走向衰落。 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减少,最后相互诋毁攻击,美国还 试图从思想方面瓦解苏联,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积极方面:两极格局造成了冷战局面,相对于之前的二战而言,要和平许多,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了世界和平。 【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4.(10 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 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 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 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 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 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 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 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 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 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考点】M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M2:农奴制改革的内容;M3: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M4: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考查“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俄国农 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置身于农民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内容中关于农 奴经济和政治地位角度回答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 依靠”等信息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来回答。 (3)依据材料中保守派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改革要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对待守旧势力以 及进取的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 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 的勇气。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1)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 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19 世纪 50 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2、内容: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 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 买。 3、评价及影响:(1)1861 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 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 快了其发展的步伐。(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10 分)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 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 《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 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 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 1578 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 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 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 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 的优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 特点和地位。 【考点】3F: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XD:李时珍与《本 草纲目》.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考查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本草纲目》 的优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本草”“三易其稿” “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药物品种、内容以及 吸收前经验”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重于研 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二中“欧洲学者普 里高津曾高度评价”从“领先世界”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 (内 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点评】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 目》,记载药物 1892 种,附方 11096 则,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 10 余 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 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 学原则。该书于 1596 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C【探索历史的奥秘】 26.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 20 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 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 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 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 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 的意义。 【考点】YA:二里头遗址;YB:二里头文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文化遗址。考查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考古发现测定文 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 20 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图片中“祭祀遗存曲”“墓葬集中分布区”“铸铜作坊” 等信息概括类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手段和测定”等角度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新方法,依据材料二“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等信息来归 纳回答;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的信息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故答案为: (1)类型:遗迹;遗物;墓葬。技术手段:测定。 (2)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 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点评】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 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 其年代约为距今 3800~3500 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 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 于 3 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 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 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7.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 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 1941 年冬,虽然约 150 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 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 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 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 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 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 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 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指出纳粹建造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目的。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粹屠犹和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罪恶实质, 深入思考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罪行的警示意义。 【考点】Z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Z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Z9: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 遗产.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本题主要考查法西斯侵略行径的本质以及对今天人们的警示意义。 【解答】(1)本题背景,依据材料一中“纳粹分子”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德国法西斯上 台以及思想宣传的目的”等角度回答;目的,依据材料一中“犹太人被枪决”“工业化屠 杀世界的‘首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2)本题实质依据材料二中“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可概括;意义根据材料“为中国 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 人民的屠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强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以及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 起等方面去回答。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德国法西斯上台;鼓吹种族主义理论;将罪责强加于犹太人。 目的:实施大规模屠杀;欺骗看守犹太人的德国士兵。 (2)罪恶实质:反人类;反文明。 警示意义:增强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念;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警惕否认法西斯罪行的企 图。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