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2015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30日



2015 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4 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D. C. 【考点】2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 对各个朝代生产工具的掌握。 【解答】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 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 项所示图片为耦犁, 其为翻土工具,故 A 项错误。 B 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 B 项正确。 C 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 C 项错误。 D 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各个朝代生产工具的掌握。还需各种生产工具的 出现的时间和功能。 2.(4 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 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考点】19:朝议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朝议制度。考查朝仪制度的决策方式和作用,学 生解读题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 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 C 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 学,故 D 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 取有效信息,作出判断。教材中对朝议制度涉及的内容较少,需要在课外去了解朝议制 度的有关知识。 3.(4 分)维多里诺是 14~15 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 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考点】85:文艺复兴.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人文主义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 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的反映。故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摆脱宗教束缚,故 C 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文艺复兴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故 D 项错误。 故选:A。 【点评】人文主义的特点:①人文主义思想与教会的神权统治针锋相对的。教会以神为 最高权威,把封建统治加以神化。人文主义则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 权威。 ②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 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 ③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 4.(4 分)茶叶于 1650 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 6 至 10 英 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 2 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 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考点】55:英国的殖民扩张.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以英国茶叶消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殖民扩张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 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中国茶叶产量的大增并不是引起英国茶叶价格下 跌的主要原因,寻找主要原因应该从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角度考虑,故 A 项错误;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主要涉及到英国和荷兰之间的关系,故 B 项错误; 17 世纪至 18 世纪中后期,由于殖民扩张,世界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物品流通在世界范围 内更加方便,最终导致物价下跌,故 C 项正确; 1750 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 D 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 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5.(4 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 运皮毛,冬去春回。到 20 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 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 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答】A.由材料内容“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在皮毛运销 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 冲击,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不是材料主旨所在。 C.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错在“全面”二字的 表述。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相 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6.(4 分)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 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 人口总数的 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 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考点】9P:土地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 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并不是其实质,故 A 项错 误;实质应该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角度考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变革,故 B 项正确;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也不是实质而是目的,故 C 项错误;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也是目的而不是实质,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4 分)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 75 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 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T1:第二次世界大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考查抗日战争以及中美合作抗日,学生 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由图片“GO YEARS OF‘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 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 至 1945 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是 1946﹣1949 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 B 项错误。 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 间中美合作抗日,故 C 项正确。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 D 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学生的识图能力。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即可。 8.(4 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 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 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考点】GK:对外开放及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 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其目的是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BCD 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9.(4 分)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考点】C8:新经济政策;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 【解答】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 A 项 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 的态度,故 B 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 C 项 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 D 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列宁时期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10.(4 分)对比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际经济交流。 【解答】材料中仅肯德基的设立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兵马俑巡展不能体现中国市场 经济体制影响加深,故①错误;两则材料都没有体现出中西文化的融合,故②错误;由 外国开始在中国设立肯德基到中国的兵马俑到外国巡展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故 ③正确;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国际交流范围扩大,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交流 的加强知识点的理解。 11.(4 分)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 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 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考点】R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 【解答】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 A 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 争夺利益,故 B 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 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 C 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 D 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中日本对德宣战真正意图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 12.(22 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 5 世纪~ 前 4 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 356 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 451 年) ②公元前 3 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221 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 270 年左右) ③公元前 2 世纪~ 公元 2 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前 202 年~公元 184 年) (前 201 年~公元 192 年) ④公元 3 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 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年) 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 年) ⑤公元 4 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 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 年起) 东晋南迁(317~420 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 年) ⑥公元 5~6 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 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 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 的主要原因。 【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C:古代罗马的政 治制度;4D:罗马法.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应把握秦到 元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应把握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 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 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 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 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 “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 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 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 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 (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 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 迁入,走向分裂。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秦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罗马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 材料、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应注意把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结合比较来掌握。 13.(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 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 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 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 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 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 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 法、荷等。1946 年 5 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 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 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 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B:第二次工业革命;9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辛丑条约》;9S:抗日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应把握明清天朝上 国自居心态,和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应把握八国联军侵华和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如背景、影响。 (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应把握抗日战争的结果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 史意义。 (4)本题考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应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影响国家外交地位变 化的因素。 (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 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容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 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 此时英国刚刚进行完第一次工业革命。 (2)第一小问地位,由材料二中“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可以 看出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原因,主要从这个时期的世界背景来看, 即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其影响的角度来考虑。 (3)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三中“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 列”可知,依据为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第二小问分析,主要从抗日战争的意义, 尤其是世界意义角度考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体现了综合国力;材料二中体现了国际环境; 材料三体现了对世界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在外交中的地位。 故答案为: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 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时应注意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原因、历 程、影响。 14.(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 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 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 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 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 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V9:孔子的教育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应把握孔子以及思想主张。 (2)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应把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 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二中“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 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 哉?”可知其主张为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判 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设问一和设问二可知,孔子和顾炎武都不是在单纯的强调为 学和做学问,而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二小问认识,围绕着社会责任是优秀的历史文 化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角度考虑。 故答案为: (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相关知识。学习中应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想主流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思想主张、影响。学生还应具备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 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