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高考真题语文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 10页,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 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 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 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 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 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 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 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 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 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 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 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 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 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 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 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 要条件。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 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 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 其深度。 C.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 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 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 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 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 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 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 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 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 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 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 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 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 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 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 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 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 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 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 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 中的作用。 【答案】1 B 2. C 3. B 4. A 5. 原因: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取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 作用: ①人工神经网络可用来构建深度学习的模型。 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的能力。 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 ④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在找到规律后, 还需要“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故而找到某种规律不是“最终目 的”。 C.“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然后是从观测数据 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可见,完成特征提 取与转换后,需要“构建函数”,利用函数进行预测。 D.“浅层学习……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 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 习’”可见,并非自主完成,还需要认为地设计一些准则。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推断概念含义的能力。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当得到最终的输 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 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可见,这是很难 确定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概念含义的能力。 B.“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一个 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可见,并 不是一旦接收到就会兴奋,还必须超过信号量的某个阈值。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意的能力。 A.“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错误,根据材料一“深度学习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可得出深度学习 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有重大突破,再根据材料二“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 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 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可知,深度学习的模型除了人工神 经网络模型,还有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并不是“无可替代。”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 应运而生”可得出其应运而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 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可得出作用①②④;“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 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可得出③。 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 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 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 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 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 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 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 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 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 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 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 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 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 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 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 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 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使:假如 防:防备 敦:敦厚 B. 使礼义废,纲纪败 C.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D. 薄夫敦,鄙夫宽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下乱而阴阳谬 B. 以旧礼 无补而去之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国之所以存者 为C. 此礼义为业者也 D.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B. 不徇爵禄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0. 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 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答案】6. C 7. B 8. B 9. D 10. 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 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 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防:防备”错误。本句意为:原以为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防: 名词,堤防。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两个“以”均为动词,认为。 的C.代词,…… 人;助词,表句中停顿。 D.动词,变得;副词,被。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错误。本句意为:不追求爵位、俸禄。徇:追求。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错误,根据“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 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可见,认为他们对保全国家没用处的 是韩非子,而作者认为“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 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魏文侯能够通过尊重段干木而保全国家,显然他们对国家是有 功的,而且批评韩非子“不赏功、尊有益”。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的“相反相成”思想,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体现。如“旧防”看似平时无益,去掉却 不能防范谁在;“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就 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动, 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看似相反的事物实则相互补充、依赖。从而得出结论“故 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即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 它,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 “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礼义而成”,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 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参考译文: 儒生讲的是礼义,耕战讲的是饮食。重视耕战而轻视儒生,是抛弃礼义找饭吃。假使礼 义被废掉,维持统治秩序的礼法就会被破坏,上下关系一片混乱,阴阳二气也会错乱,天晴 下雨违背时节,五谷没有收成,于是老百姓饿死,农民无法耕种,士兵也无法打仗。原以为 旧堤防是没用的而把它拆掉,肯定要遭水灾;认为原有的礼义没帮助而把它取消,肯定要有 灾祸。儒者活在世上,就是维护礼义的原有堤防,有他们看来没有好处,但要没有他们就会 带来损害。礼义对于人不产生直接的具体效果,但有具体效果的事情都要依靠礼义来完成。 就像脚踩着路行走,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被脚踩的地方才能存在;人的身体要靠手脚才能行 动,然而行动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所以一件事或许看来没有好处而好事却要靠它,一 件事或许看来没有直接效果而有直接具体效果的事却要依靠它。儒生,耕战必须依靠他们, 要是抛弃而使他们不存在,那怎么行呢? 韩非指责儒生,认为他们有害无益。大概是说一般儒生操行不好,举止不重礼义,名义 上是儒,行动却和一般人一样,用真才实学作幌子,而提出些有害的主张,一心想做官发达, 所以值不得尊重。至于志向纯洁,行为光明,不追求爵位、俸禄,抛弃卿相官位就像脱鞋一 样的人,才会居于官位处理政事,即使他们没有建立功绩,但却是以推行礼义为事业的人。 国家能存在的原因,是有礼义。老百姓不懂礼义,国家就要灭亡,君主就要遭殃。今天儒者 的操行,是重礼爱义的,他们引导不懂礼的人,激励没有义的人,使人民变得善良,喜爱自 己的国君,这也是很有好处的。听说伯夷的作风,会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软弱的人树立志 向;听说柳下惠的作风,会使轻薄的人变得敦厚,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这是最高的 教化,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 段干木闭门隐居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很敬重他,坐车经过他居住的里巷时也要扶轼俯 身表示敬意,秦军听到这事,终于不敢攻打魏国。假使魏国没有段干木,秦兵一进入国境, 国家就有被灭亡的危险。秦是强国,打仗没有不胜的。把战争强加给魏国,魏国必败,三军 即使苦战,也要血流千里。如今魏文侯向闭门隐居的人表示敬意,就使强大的秦国军队退却, 保全了魏国的领土,拯救了三军士兵的生命,论功没有比他更大的,论赏没有能超过他的。 齐国有节操高尚的人,叫狂谲和华士。二人是兄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屈从别人的意 志,不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那里做官。姜太公吕尚被封在齐,认为这两个人使齐国人士 气瓦解人心涣散,开了不为君主效劳的先例,就同时把他俩杀了。韩非赞赏这种做法,认为 他俩留着没有好处只有坏处。 其实,狂谲、华士、段干木这类人,姜太公杀了他们,并没有排除和得到什么;魏文侯 扶轼俯身向段干木表示敬意,退了强大的秦军而保全了魏国,功劳谁的大呢?假使韩非赞赏 段干木闭门隐居的高尚节操,那么魏文侯尊敬段干木,就是对的;狂谲、华士的节操与段干 木的节操一样,韩非称赞姜太公杀了他们,那就错了。即使韩非指责段干木的操行,贬低魏 文侯对他的尊敬,但段干木正以这样的操行而使国家得到好处,魏文侯正以尊敬段干木的办 法而收到了功效,这可见韩非不奖赏功劳,不尊敬有益的人。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 解释。 【答案】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观点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问,根据原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 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知,只有 品德而不爱好学习,就会有六种弊病;而如果爱好学习,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实践道德。 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其弊,它的弊病;知,智慧;荡,放荡;信,诚信;贼,危害亲人; 绞,说话尖刻;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句进行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 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 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 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三、本大题共 5小题,共 2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1】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 《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 华颠:头发花白。 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 “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 “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 “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 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 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 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4. 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2. A 13. D 14.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 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 得其乐。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 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 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 惠州做官。 B.“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 主要表达了闲适之情。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错误,原作中第二句“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也不对仗,第二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 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也不对仗, 结构上并不一致。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含义的能力。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 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 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 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代贬谪之地往往环境艰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谪居浔阳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古代诗人多有对“乐”的独到体会。欧阳修贬滁州,于山林间感慨“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初道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名与号 出自“__________________”,其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4)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 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答案】 ①. 住近湓江地低湿 ②. 黄芦苦竹绕宅生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⑥. 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 【解析】 ⑤.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使我不得开心颜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湓、抟、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6.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 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 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 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 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 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 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 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 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 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 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 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 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 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 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 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 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 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 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 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 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 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 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 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 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 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 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 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 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 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 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 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 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 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 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 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 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 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 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 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 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 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 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 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 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 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 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 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 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 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 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 B. 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 C. 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 D. 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 深奥:深邃神秘 吐诉:吐露、倾诉 峻拔:尖而细 融和:和谐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 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 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 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19. 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20.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答案】17. C 18. B 19.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0.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的③心灵 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峻拔,本意是高而陡;此处根据“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可见,不是指声音尖细,而是指 声音陡起陡落,高亢。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强加因果,原文说“管子是用 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并没有说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 高低强弱难以控制。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 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还引发出“我”对自己创作诗 歌的思考。 第四到七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 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 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 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 第八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 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 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 越过苦难的人生”,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 第九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 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名为“心灵的呼吸”,从内容上来说,因为文章写的是作者对吹奏乐器的感受,吹奏乐 器需要控制呼吸,故而有“呼吸”一词。 而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则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呼吸不仅仅是气息的控制,也是心灵的舒放, 故而称之为“心灵的呼吸”。 作者感触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 关系”“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 世界”“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这些充分说明,音乐 是人倾吐心灵的方式,通过呼吸控制的吹奏乐器,便让心灵随着音乐自然呼吸,让人能够感 受世间美好,超脱现实烦恼。 五、本大题共 3小题,共 65分。 21. 语言基础运用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 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 APP 都上线了青少 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 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 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 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 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C. 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B. 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D. 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D 【解析】 (2)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使用词语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百花齐放: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此处形容 应用风格不同,种类繁多,使用正确。 兴风作浪:比喻制造事端,煽动别人起来捣乱。此处形容不法分子煽动他人情绪,使用正确。 B.成分残缺,两句都存在滥用介词而导致句子缺乏主语的语病,第一句删掉“随着”,第二 句删掉“对……而言”。 C.⑤句是原因,⑥句是结果,故二者不能互换正确。 D.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等。 反映: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此处群众的“反应”显然是指群众对这类情况的意见、 态度,故使用正确,无须更改。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把“与此同时”统合到前一句中,因为前句就是“此”,故需要去掉“与此”,换成“……的 同时”。因“同时”是个时间词,故还应在前一句谓语前加上“在”字,将它变成时间状语, 最终变换为“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 微写作。 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 《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 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 150 字。 【答案】示例一:我选择《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他八十多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仍不肯 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他一一 地杀死前来掠食的鲨鱼,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鲨鱼 吃光的命运,让人感到遗憾。虽然结果他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胜利了。 示例二:我选择《边城》中的翠翠。翠翠与傩送是一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令人遗憾 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终没能在起,傩送因为哥哥天宝客死他乡而心怀愧疚外出闯滩,再也没 有回来,只留下翠翠和黄狗孤独地生活。但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令人羨慕,他门的爱情没有掺 杂任何的东西,这样的爱情相比较与现今的“物质爱情”非常难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遗憾与启发 写作对象:《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的一个人物 写作要点: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从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 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言之成理,注意字数不超过 150 字。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迪亚哥。虽然与鲨鱼经过几轮的殊死搏斗最终也 没能保全大马林鱼,结果不令人满意,在完成他那“生来要干”的使命中失败,但我们认为 他最终是胜利了,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最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尽管气力与肉体被打败, 但在此之前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与激情,这就是海明威要赞扬的桑迪亚哥式的“硬汉” 精神,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边城》中的翠翠。她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 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 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令 人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傩送因为哥哥天宝客死他乡而心怀愧疚外出闯滩, 再也没有回来,只留下翠翠和黄狗孤独地生活。但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令人羨慕,他门的爱情 没有掺杂任何的东西,起于心动,起于那句“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这样 的爱情相比较与现今的“物质爱情”非常难得。 2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级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 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 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 150字。 【答案】示例:我设计的核心环节是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首先由同学们确定有代表性的核 心人物,再由班主任负责联系烈士纪念馆,确定参观时间。理由:缅怀革命先辈,文字、影 片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引起共鸣,只有亲眼看到实物,才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先烈们当年 的生活和思想,从而达到“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目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本题属于活动设计,应当以说明性文字为主,阐述理由时可以有叙述和抒情的表 达; 关键词:“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活动中设计”“核心环节”“陈述理由”; 写作对象:主题活动设计,一般要明确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和活动目的设计具体活动,比如 本题中要设计适合班级的活动,主题为 “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 写作要点:首先明确自己设计的核心环节是什么,比如演讲比赛,写作、书法比赛等,然后 重点说明理由。比如演讲比赛容易调动学生们的激情,演讲准备阶段会搜集有关先烈的资料, 更容易引发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比如设计观影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影片,对先烈们的事迹有 更直观的了解,更能点燃青春激情等。 24. 请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 诗不超过 150字,抒情文字 150字左右。 【答案】例文: 醒来的瞬间 我突然 从梦中惊醒, 似乎眼角还有泪痕, 梦中的一切历历在目, 幸好只是一场梦。. 我该做什么? 不能让梦成为现实, 我要努力, 要努力, 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不害怕失去什么, 不能让时光虚度, 不能让父母担忧, 不能让自己任人宰割, 不能让在美好的青春虚度, 必须强大, 必须振作, 相信自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题目要求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性文字,这就意味着要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 关键词:“醒来的瞬间”,“醒来”可以是从梦中“醒来”,也可以是从某种不好的状态中“醒 来”;“瞬间”是一种突然的状态,在某个特定的时段,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类似“顿 悟”; 写作对象:可以描写从以往浑浑噩噩中醒来,明白青春不能虚度;可以描写从对父母的不耐 烦中醒来,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描写人类在灾难面前醒来的瞬间,明白了应该善 待大自然等等。 写作要点:要描写“瞬间”的具体感受和感悟到的具体内容,用细节描写来写心理活动,体 现彻悟的状态;要描写对过去的反思和甚至痛悔,交代出“醒来”的原因。如果写诗歌,还 要注意押韵、节奏、格式等;如果写抒情文字,要用排比等修辞辅助抒发情感,使得情感更 有感染力。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5. 作文。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 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字。将题目 抄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生逢其时,为时代奋斗 广东廉江三中 梁冬青 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每个时代都有人慨叹生不逢时,也有人安 分随时。在我看来,每个时代都是好时代,关键是看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学习和生活。我生 活在新时代,适逢盛世,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在这新时代里,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 明德修身,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动乱年代,几位领导人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舍身忘死,救亡图存,为中华民族 伟大的复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领路人生逢其时,成就了伟业!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生逢其时,我们更要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成为堪当民族 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生逢其时,时 不我待,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爆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多少青年逆行,他们树立远大志向, 明德修身,和时间作战,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舍小家为大家。因此,我们国家取得了抗 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疫情动摇不了中国脱贫致富的决心,扭转不了中国经济迈 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改变不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脱贫攻坚战取得的 伟大成就,少不了基层扶贫干部的默默奉献。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因公殉职,年仅 30岁, 百色的大山,留下了她最美的韶华。还有“最美的扶贫干部黄诗燕”,九年如一日坚守扶贫 岗位,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正因为他们生逢其时,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 才能把国家利益放首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中国航天人更是生逢其时,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时不我待,一次次取得突破。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今年 5月,“祝融号”成功登 上火星,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二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这些傲人的成 就让国人无比振奋,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前进了一大步。 我们要向以上楷模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明德修身,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掌握过 硬本领,一定能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2021年北京卷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青少年成长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考查。 本题以时代为背景,以不同人的不同人生道路为切入角度,列举了各种看待人生的态度,要 求考生以“论生适其时”为题写作,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生逢其时”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文题目,在审题上没有给学生设置难度。题目围绕个人与 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国家、民族、时代发展的关系, 把握时代脉动,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从而增强个人对社会、时代发展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和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本命题作文题目前有两句话的导语,第一句“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 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点明了个人和时代的关系,在特定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 同的,这取决于个人的人生态度、机遇、个人努力等因素。第二句话列举了三种人生态度: 概叹生不逢时的人,不能融入时代发展大潮,不能把握机遇,与时代格格不入,因此感到失 落不得志﹔第二种人只愿安分随时,这种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在时代发展潮流中随波逐 流,没有理想抱负﹔第三种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种人能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勇于 拼搏,在时代中大显身手,大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作文题目“论生逢其时”,引导学生 着重关注第三种人生态度“生逢其时”,这应是写作的重点,也可对比、兼顾其他两种人生 态度展开思考和分析。 围绕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考生可从题目列举的三种态度中选择第三种“生逢其时”来写,思 考怎样才能“生逢其时”,需要哪些条件和因素,如积极的人生观、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 勇于探索挑战的精神等,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也可追溯古往今来“生逢其时”的典型事例进 行分析阐述。或者兼顾前两种人生态度“生不逢时”和“安分随时”,思考背后的思想根源﹐ 分析其利弊,并且与“生逢其时”的人生态度进行比较。也可辩证思考,思考个人对时代的 反作用力,个人可以发挥能动性,改变、创造时代。 本作文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题目是“论生逢其时”,命题者还是想引导考生从积极的角 度来思考个人与时代关系,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在时代大潮中 搏击,去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奋斗,尤其是青年,更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热情投身 到国家建设的大潮中去,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个美好时代。 【立意】1.生逢好时代,吾辈当奋斗。 2.践行报国之志,成就最好自己。 3.担负历史使命,展示时代情怀。 【素材】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我们的盛世离不开许多人 的坚守和奋进,他们没有选择退缩,毅然扛起时代发展的大旗。为研制大国重器,“两弹一 星”科研人员数十年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为摆脱世代贫困,“太行山上的新愚 公”李保国带领十多万民众用 35年的坚守劈开太行山、修筑红旗渠;为捍卫祖国领土,边 疆卫士顶风冒雪、甘洒热血书写无悔青春,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宣言更让 人无限动容……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卫国戍边的前线;从疫情防控的战场,到脱贫攻坚的 现场,无数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时代英雄,创造了一件件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谱写了一 曲曲感人至深的奋斗壮歌。 2.诚然,时势造英雄。古往今来的英雄们都需要有时运的托举,方能中流击水,激扬未来。 若无春秋战国思潮碰撞、万般激荡的时局,恐怕孔仲尼也只是鲁国小吏,而老聘也不过骑牛 游荡,何来儒道之争,天理之辩?而若无东汉末年的天下动荡、烽火狼烟,曹孟德恐怕只能 依旧在朝廷中当一位“治世之能臣”;而刚毅坚韧如刘玄德,甚至不过是个织席贩履之徒。 时代铸就人的底色,给人以机会,成为人们一展风华的阶梯。 然而,情况并非往往如此。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 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时代的精神在静静地搏动, 但需要我们通过奋斗去把握时代的脉搏,用自己的一双慧眼看透时代的主旋律。如果仅仅“躺 平”而碌碌无为,等待时代“逢”到自己头上,则其结果也必定是被时代扫进历史的垃圾桶。 君不见国破家亡的晚清时代,亦有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救亡图存的维新志士?君不见黑暗 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北洋时代,照样有 21位先烈齐聚上海、南湖,开辟全新的时代篇章?时 代或许失意,或许令人绝望,但只要个人心中的火种不息,精魂不灭,则亦能演奏出一场属 于自己,也属于整个时代的协奏曲。 26. 作文。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 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深圳科学高中 吕培培 笔尖在纸面上反复摩挲,擦了又写,写了又擦,终于确定下第一句话:“还是想跟您说 声‘对不起’……”少年饱满的额头渗出丝丝汗意,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勇气。 自初中二年级起,晨宇突然感觉自己成熟起来了,个头似乎一夜之间窜起,比老爸还要 高一个头,运动时的敏捷与力量,让他颇有点蔑视老爸的迟缓。思想言谈层面,极厌恶母亲 “宝贝”样式的称呼,更不必提大事小情(如考试)后的例行谈话。这不,母亲拿着他的成 绩单,照旧皱着眉头开口:“你初中那会成绩还凑合,怎么到了高中一次不如一次……”“行 了您别说了!又要从史前数落到现在了!我自己心里有数!”“砰”的一声,房门被摔上, 整个房间颤了两颤,徒留母亲愣在那里。 家里是一刻不想多呆,学校倒也能勉强,只是和一些老师实在不对付。“张老师,您教 的这种方法早就过时了,我认为应该这样解……”以漫不经心的姿态侃侃而谈,仿佛未留意 周围同学“膜拜”的眼神,老师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也是无需在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 之精神”,这不正是我辈成熟青年应该具备的优异品质吗? 然而更烦恼的情况却也不期而至。 班主任在班级发布周末义工的招聘,最初的晨宇是积极的,后来却有点看破的不屑:“不 就是为了那点德育积分吗?很多同学根本不是真心想要为他人服务,这种出于功利的活动不 做也罢!”可是,当同学真诚地分享义工活动中的辛苦、收获,看到那一张张因为帮助他人 而毫不伪饰的笑脸,受助者真心实意的感谢…… 他不禁自问:“或许我以为的成熟真的有点太自我、狭隘了吗?”更为有力的一丝刺痛 则来自父母。不知从何时起,与父母的交流趋近于零,这本是大可不必在意的事情,毕竟一 个成熟的青年最需要的是自我空间。然而,父母面对他时,举动间的小心翼翼却那样刺眼。 他想:“到底,什么模样才算是成熟呢?”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晨宇随着同学们 大声地朗诵,这一刻,他突然有些顿悟:“身体的日益强壮不必提,自我意识的觉醒固然也 是成熟的一部分,可过度的自我不仅不是‘成熟’,反而是‘巨婴’。在‘我’之外,能够体 谅他人,关心世界,才是真正的成熟吧。” 此时,这个仿佛开始拥有一点成熟模样的少年,慎重地拿起了纸笔,去直面曾经那“成 熟”的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所伤害的人。 或许,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型为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给出了这样一段话:“瓜熟蒂落、羽翼丰 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命 题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考成熟、成人的意义,思考人生,联系社会,培养社会责任 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命题强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 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 生主动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语料来看,题目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这段话。就大自然来说,瓜熟蒂落、羽翼丰 满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现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 仅指身体的长成……省略号后的内容可谓内涵丰富:是生理之外的心理的成熟﹐是个人之外 的群体的成熟﹐是群体之上的社会的成熟。在考查学生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凸显对学生联系 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现。 题目“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其中“这”指代什么内容?可以是某个事件中人物的言行举 止、态度转变、思想修养等,需要考生设定人物身份,构思一个主要事件,通过这一事件体 现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写出以下内容:比如可以写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的领悟;也可以 想象他人成长、成熟的故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这个社会的发展成熟等。 同时,特别要关注题目中“细节描写”的要求。即考生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 还要有细节描写,这点需要关注。 本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必须有完整的事件或故事情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设置一 定的情节起伏或矛盾冲突。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 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和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4.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立意】1.人格健全,才是成熟的模样。 2.精神高尚,才是成熟的模样。 3.思想丰富,才是成熟的模样。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