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下载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4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 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 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 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 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 、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 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 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 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稔(rěn) B.楹(yíng)联 C.言简意赅(gāi) D.镌(jùn)刻 冬祥意蕴 齿颊留香 撰写 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第 1 页(共 35 页)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2.(3 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 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 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 4G 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 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 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3.(4 分)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 18 日晚 7 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 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 临。 A.(甲) B.(乙) C.(丙) 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4.(7 分)“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 ﹣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第 2 页(共 35 页)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 同的一项是   A.烟笼寒水月笼沙 C.一夜飞度镜湖月 B.明月楼高休独倚 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她所写 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9 分. 5.(2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 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 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 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 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 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 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 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 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 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 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 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 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 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 第 3 页(共 35 页) 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 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 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 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虞:料想 使:假如 常:曾经 B.覆溺之虞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D.常显用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 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 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 业的情景。 第 4 页(共 35 页)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 为官之道。 (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 以利及物。”请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 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 字左右)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1 分. 6.(11 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 】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 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 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第 5 页(共 35 页)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 《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 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7.(1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 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 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 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 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 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 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 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 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太 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 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 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 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 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 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 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 第 6 页(共 35 页) 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实践 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 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 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 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 伏阵列,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 用 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 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值得欣慰的是,为鼓 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 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 年更是加快了光伏 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 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取材于 2013 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 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 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 是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 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 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第 7 页(共 35 页)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 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 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  五、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8 分. 8.(1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 ,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 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 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 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 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 15 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 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 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 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 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 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 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 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 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 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 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 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 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 1820 年爱琴海米罗岛 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 第 8 页(共 35 页) 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 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 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 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 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 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 600 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 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 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 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 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 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 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 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 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 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 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 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 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 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 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联 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 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 误理解。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 第 9 页(共 35 页) 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 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 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 质的热望。 (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 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4)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 你的理由。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9.(10 分)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 ,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10.(50 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 第 10 页(共 35 页) 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 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 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第 11 页(共 35 页) 2014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 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 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 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 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 、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 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 意蕴丰富,【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 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秋稔(rěn) B.楹(yíng)联 C.言简意赅(gāi) D.镌(jùn)刻 冬祥意蕴 齿颊留香 撰写 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C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第 12 页(共 35 页)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的基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方法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解答】(1)镌 juān 刻,琅琅上口.本题比较简单,将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考 查.注意“镌”要和“隽”不要混淆,“锒”是“钅”,与金属有关,指囚锁犯人的铁 链,如“锒铛入狱”;也形容金属撞击的声音.“琅”是“玉”字旁,指玉石碰撞的 清脆响声.书声琅琅,极言书声清脆,故用“琅”.D、“镌”读音为“juān”;“锒 锒”为“琅琅”.故选 D. (2)对联句式对仗,词性严格相对,词义相近或相反,用语宜雅忌俗,词语不 能重复.春联要能体现节日特色.“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 A 、B 项;比较 C、D,C 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 适;D“缕缕”平仄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故选 C 为佳. (3)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 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 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题写”指书写,“题签”多指为书籍、 卷册封面题写标签.题干中“园林建筑”应用“题写”;“内涵”多指内在涵养,可 做名词,“蕴涵”指包含,只能作动词.题中“对联的撰写”应用名词,故选用“ 内涵”;“吟咏”指咏唱,声调有抑扬的念,“涵泳”指深入领会.“尤其是名联佳 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语境强调“咏唱”.故选 A. (4)注意这是一个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不是文学常识题.其实对联是讲 第 13 页(共 35 页) 求押韵的,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 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 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但在高中 阶段,一般不考查对联的平仄.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排除 A;文中没 有提到对联必须押韵,排除 B;对联不仅有用在喜庆场合,还用其他种类,像 挽联就不是用在喜庆场合的,排除 C. 答案: (1)D (2)C (3)A (4)D 【点评】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 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 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 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2.(3 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 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 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 4G 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 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 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考点】19:词语(熟语)使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第 14 页(共 35 页)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所谓“熟语”是指固定词组,包括成语、 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 分.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本题中推出优惠套餐是抢占市场的行为, 不是“兵马”和“粮草”的关系.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 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望文生义陷阱. 【解答】A、“按下葫芦起了瓢”,意思是顾了这头丢那头。 B、“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意思是自家人不说客气话。 C、“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 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这一准备工作仅限于后勤工作,不包括“抢 占市场”等行为。 D、“君子之交淡如水”,指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 水。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 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 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3.(4 分)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C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 18 日晚 7 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 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 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 临。 A.(甲) B.(乙) C.(丙) D.(丁)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D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第 15 页(共 35 页)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①②这是两道关于语言得体的试题,“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 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 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 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做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 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解答】① A.时间、地点、事件明确,用语得体; B.“造诣”指学业所达到的程度,用在此处得体; C.“作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宜对邀请的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D.“光临”.敬词.称宾客的来到;用语得体; ②A 项,言外之意是中学生可以喝酒,只是今天情况特殊,不符合中学生身份,且 语言不礼貌; B 项,“足下”“家父”过于书面,比较文雅,不合适使用有父母的朋友参与的饭桌 上; C 项,语言生硬,没有礼貌.得体类题目注意对象、场合;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注意“足下”等蕴含古文化意义的词语的运用; D 项,“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用语得体礼貌; 参考答案: ①C ②D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运用),考试 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 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关于得体,06 年在 05 年考查了请柬、广告语 、贺卡等题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题型.包括建议、欢迎辞、留言便条、 第 16 页(共 35 页) 赞赏语、邀请语等.考查的范围由重点考查谦敬语,到全方位与连贯、简明 等一起考查.更注重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与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  4.(7 分)“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 ﹣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B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 同的一项是 A  A.烟笼寒水月笼沙 C.一夜飞度镜湖月 B.明月楼高休独倚 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她所写 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B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 【解答】解析: ①A 中“霜影”指明月;B 中未涉及月亮;C 中“玉盘”指明月;D 中“宝镜”指月亮;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 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③原题中有“多病”“葬花”等词,从而确认为林黛玉. 第 17 页(共 35 页) 答案: ①B ②A ③B 【点评】本题从“月”这一意象出发,考了意象、表现手法和文学常识,是一道比 较新颖的题目.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 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此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甫出黛玉之口便语惊四座, 使得湘云认输,妙玉叹服.不仅是潇湘妃子才思敏捷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一 生悲剧命运的影射,可谓寓意无穷,妙不可言.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9 分. 5.(2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 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 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 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 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 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 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 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 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 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 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 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 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 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第 18 页(共 35 页)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 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 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 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 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虞:料想 使:假如 常:曾经 B.覆溺之虞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D.常显用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 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 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 第 19 页(共 35 页) 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 为官之道。 (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 以利及物。”请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 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 字左右)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能为文言文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解析: (1)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 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 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 复、辨司式.本题中所给出的句子中,“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表明了 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 (2)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 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 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覆溺之虞”,“ 虞”的意思是担心、担忧, 与上句“风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3)“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易”在 此处应为“改变”意,可结合“不易之论”判断.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1①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 事行为;②告诉后代不要废弃;③太守受人民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 第 20 页(共 35 页) 描写安居乐业的情景.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5)试题中“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 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 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的此句意义相似. (6)此题要首先要指出两篇记书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忧国忧民情怀.《 偃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了关心百姓,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自我 高尚的德行情怀.也可从两篇文章共同体现的身处逆境的为官情怀.要从两 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要能联系实际,要有分析. 感悟角度:   (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答案: (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 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 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2)(3 分)B “虞”的意思是担心、担忧 (3)(3 分)C “易”在此处应为“改变”,全句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 守的主意 (4)(3 分)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1.让后人 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3.太守受人民拥戴,共有此 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景. (5)(3 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俱)兴 (6)(12 分)为官者亦人,人是有民本情怀的,主要表现在做人就会对人生、 情感、家庭和朋友负责, 为官者做人,既要像人样,也要向官样,要把两者 结合起来,人之初,性本善,为人者,具有朴实的价值观,能够善待家人、 第 21 页(共 35 页) 亲人和需要帮助的人,能够情真,言真,行真,能够对父母“孝”、对朋友“真” 、对妻子“爱”,为官者当更上一层,当为更多的人服务,爱更多的人,爱的 更加深沉一点,更加大度一点. 现实中,一些人当了官就多了官样,少 了人样,忘记了为人的身份,缺了人的情感、伦理、行为,只剩下“官气”, 只有可敬可畏,而不可爱不可亲不可学,缺乏人格的魅力,缺乏亲和力和说 服力,这样的官,会与群众有隔阂,工作也难做好,归根到底就是没了民本 情怀. 为官者的政绩,不是以金杯银杯的数量论,而是以群众口碑好坏论.为官者 从心底里有了民本情怀,就会爱民,就会有责任,就能够造福一方,造福百 姓,就会看长远,识大体,就不会把“民本”变为“家本”,不会只为老婆孩子、 亲朋好友谋利益,就会有雄心壮志,不会放任自己任上无所建树,民生依旧, 面貌未改,碌碌无为,也不会强迫民所不愿,于群众疾苦于不顾,急功近利 追求轰动效应、政绩工程. 【点评】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 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 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 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 ,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 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1 分. 6.(11 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第 22 页(共 35 页)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 】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 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 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BE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 《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 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5F:山水田园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本题考查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 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错,“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 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第 23 页(共 35 页) B 项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 项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 都表达了兴亡之叹.A、C、D 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3)本题考查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 ,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 意味.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 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对人物要察言观行,体会其志趣心境. 参考答案: ①(3 分)C ②(4 分)B ③(4 分) E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 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附: 翻译: 曲这里的花开的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 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 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 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 的美景,我不由得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 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点评】鉴赏古典诗歌的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注意题文关系. 第二把钥匙,要注意情、景、理关系. 第三把钥匙,是披文入情,即从诗歌的语言着手分析诗歌内容. 第 24 页(共 35 页) 第四把钥匙,是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7.(1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 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 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 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 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 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 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 度重视,发展较快。自 1969 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 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太 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 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 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 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 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 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 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 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 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实践 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其既 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 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 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 平方公里可安装 100 兆瓦光 伏阵列,每年可发电 1.5 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 108 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 用 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 2003 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 第 25 页(共 35 页) 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值得欣慰的是,为鼓 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内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 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 年更是加快了光伏 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 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取材于 2013 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 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 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 是 D  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 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种说法 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 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D  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 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 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 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拥有抵御灾害 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 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 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 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 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D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 第 26 页(共 35 页)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 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解答】(1)D 依据后文“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 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 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再结合选项,可知,D 项“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 应用”表述最合理. (2)A、D B.“城市” 前缺少限制语原文为“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 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 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并不是所有的 城市;C.“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 条件”错,原文为“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地理条 件”不仅仅是“荒漠”; (3)B 本文的话题中心是“光伏发电”,而且是主要谈论中国光伏发电的有关情 况. 答案: (1)D (2)AD (3)B 【点评】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 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 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 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 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 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 2 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 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 第 27 页(共 35 页) 如果是 4 分或 6 分题,一般一点 2 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 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五、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8 分. 8.(1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 ,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 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 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 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 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 15 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 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 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 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 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 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 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 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 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 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 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 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 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股推动力量是 1820 年爱琴海米罗岛 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 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 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 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 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 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 第 28 页(共 35 页) 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 600 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 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 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 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 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 程。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 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 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 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 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 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 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 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 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 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 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联 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 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 误理解。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 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 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 的普及。 第 29 页(共 35 页)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 质的热望。 (2)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3)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 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4)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 你的理由。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1)A、D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衡 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作者不认为词典错误,所以 A 选项错误.“假古 董”“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 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所以 D 选项错误. (2)“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 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 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 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考生从中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3)“‘废墟’的词义变 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的将时间段分为三 个,作者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三个点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1820 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 (4)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一见残破就觉 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 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意识的严重误 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 句加以发挥即可. 第 30 页(共 35 页) 答案: (1)A、D (2)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3)(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 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 秘的审美理想. (1820 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 (4)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 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 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点评】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 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 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 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 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 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 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9.(10 分)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 ,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第 31 页(共 35 页) 【考点】94:其他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答】解析: 从小处命题入手,这是北京卷一直以来的特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说,但能够 写好绝对需要考生有相当的功力.这种功力不仅体现在文学的积累上,更体 现在思考力、分析力和对现实的关注上. 答案: ①学习语文要手眼耳鼻并用,听说读写并重.手,要学会翻开不同的书籍,书写 对生活的各种感悟;眼,要学会观察我们生活的社会,学会透过现象看清事 物的本质;耳,要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听从家长老师的教导;鼻,要嗅出 生活的味道,分辨生活的气息.总体说来,学习语文就是用我们所有的感官, 体会、表达生活的精髓. ②“家长送考”表现了家长对高考的重视,对孩子的关爱.考场外顶着烈日冒着酷 暑送孩子参加高考的家长要比孩子更加清楚高考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家长 与孩子一起迎接高考、体验高考,通过对孩子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关怀表达 对孩子深深的爱,通过对孩子的千叮咛万嘱咐表达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盼. ③我的 18 岁,犹如初春的柳梢上刚冒出的鹅黄叶芽,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与轻 柔的微风嬉戏,在春天里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我的 18 岁,仿若肥沃的土地上 刚长出的幼苗,享受着蒙蒙的细雨、温暖的阳光,在苍茫大地上彰显旺盛的 生命力;我的 18 岁,好似青翠的山林里刚露头的竹笋,体验着生命的律动、 成长的快乐,在青山绿水中展现美丽的青春. 【点评】本题考查写微作文的能力.考生可以选择三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写作. ①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语文学习的体会,在归纳梳理自身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 上,偏于交流,语言要有个性;②对“家长送考”现象进行评论,这是要求考 生抒写对最鲜活的生活场景的感悟、认识,偏于说理;③用抒情文字纪念自 己的 18 岁,这是要求正青春的高三考生对自己的青春进行描绘,偏于抒情.  10.(50 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 32 页(共 35 页)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 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 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 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题目新颖鲜明,切合普通人生活的宗旨,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社会现象 ,是北京高考作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试题所给材料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北京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 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地守望、铺张浪费、挖掘 别人隐私的无良媒体等,均与“老规矩”的规则理念形成了冲突,北京的一些“ 老规矩”逐渐地被年轻人淡出了人生视野,然而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 孝道,尊重他人,与人为着、和谐相处等方式却没有被冲淡,回归传统文化 必将成为历史的最佳选择.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坚守,在“国学”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顺应历史潮流.当然,恪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新潮并不矛盾, 在国人素质被视为每况愈下的今天,“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也就 在情理之中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立意,足较为理想的.当然 ,如果从传承与创新方向作更深人的辨让分析,自然可贵. 写作构思 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 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 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第 33 页(共 35 页) 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我们虽然不认可被讥讽为这是“中华民族最缺德 的时代”,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历 30 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大部分人的道德 水准急剧下降,人的劣根性得到了最彻底的发挥.我们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 缓. 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在外国人的眼里,国人几乎成了“低素质” 的代名词.之所以素质低,与丢失“老规矩”不无关系. 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人的品德修养,“老规矩”正是品 德修养的必修课. 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素质和修养之所 以有高低之分,家教、家风起了关键作用. 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 【解答】 老规矩的新看点 北京,中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 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焕发了 强劲的生命力,高楼林立,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 入北京,为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新的动力.老北京有自成一脉的民俗文化, 这是世世代代的北京人生活的凝炼,在北京人的生活习惯里,有很多祖祖辈 辈,口口相传的老规矩. 何为“规矩”,我的理解,标准,尺度,规则,礼法.那什么又是“老规矩 ”,老例儿或者家风,也可以理解为习惯.好的习惯慢慢延续成了规矩,没有 规矩,不成方圆.而坏的习惯积累就成了毛病,成了根深蒂固的陋习,所以 说,老规矩也要分着看,辩证的理解.比如见了长辈要打招呼,老规矩体现 了知书达礼;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老规矩体现了家教涵养;还有 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说明了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不随便乱翻别人的 东西,这规矩是对我们道德素质的要求等等,这些老规矩影响了一辈辈的国 人,这也不仅仅是北京的老规矩,而是整个华夏儿女的老规矩.中国自古以 来就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形成了完整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礼仪, 这些老规矩是全中国智慧的结晶. 第 34 页(共 35 页) 鲁迅先生有一篇精彩的文章叫《拿来主义》 ,文中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精炼准确的概括为“拿来主义”,好的要继承,糟粕要摒弃.老规矩也是我 们的文化遗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老规矩除了要传承与发扬,更要 为它注入新的解释.如果我们都恪守“不许管闲事”这条老规矩,那么今年高 考前,江西宜春那两名高三学生就不会见义勇为,夺取歹徒手中的刀,从而 造成自身伤害耽误高考.还有去年高考,四川宜宾,女生考前昏迷,一男生 毫不犹豫抱起女生直奔医院等等,如果坚持老规矩,这些正能量怎么在社会 中传递,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摒弃这些狭隘的老规 矩. 规矩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约束,更是一种自我的展现,规矩不仅仅是教条, 更是一个标准.规矩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我们可以评价一个人学习好,品德 好,相貌好等等,而这些都是单一的指向,我们去评价一个人很规矩,这个 规矩可以包括他的行为作派,思想品德,也可以说素质修养等,规矩是一个 大概念. 北京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快速进程的一个缩影,高楼与胡同同在,现代与 传统并存.“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老规矩在北京这片土壤 上的延续.北京的老规矩也是全中国的一个代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则是新时代为老规矩注入的新活力. 【点评】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 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 理由.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 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第 35 页(共 35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