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下载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2014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 (xiàn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bì) 2.(3 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 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 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 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 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 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 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 ,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 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 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 第 1 页(共 35 页) 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象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二、(9 分) 5.(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 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 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 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 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 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 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 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 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 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 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 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 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 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 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 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第 2 页(共 35 页)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 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 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 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 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 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 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 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 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 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 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 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 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 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 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 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 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 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第 3 页(共 35 页)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 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 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 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 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 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三、(19 分) 6.(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 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 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 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 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 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 ,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 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 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 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 第 4 页(共 35 页)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 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 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 ,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 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 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数:屡次 绳:制裁 伏:认罪 忤:触犯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 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 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 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 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5 页(共 35 页)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 四、(13 分) 7.(8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8.(5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 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  境的一种境界。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 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第 6 页(共 35 页) 五、(22 分) 9.(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 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 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 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 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 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 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 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 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 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a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 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 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 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 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 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 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 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 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 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 第 7 页(共 35 页) 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 1966 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 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 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 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 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 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 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 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 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 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 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 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 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 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 删改)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②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第 8 页(共 35 页) (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 文进行分析。  六、(15 分) 10.(4 分)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 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11.(5 分)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 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 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 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塵战, 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 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 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第 9 页(共 35 页) 12.(6 分)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 2008 年至 2012 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 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七、(60 分) 13.(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 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 主动送来5000 元,老王仍 欠下 4000 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 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 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 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 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第 10 页(共 35 页) 2014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龃龉(yǔ) 迎(qū) B.倜傥(tǎng) biān) C.感喟(kuì) jing) D.霰弹 (xiàn ) 涮羊肉(shuàn) bì)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 针砭时弊( 大相径庭( 纵横捭阖(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以儆效尤(jǐng) 【考点】11:字音.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如只要在某一组中找到一个读音不正确的,即 可删除该项,这样缩小范围后再仔细推敲。 【解答】A.系鞋带(jì); B.正确; C.按捺不住(nà); D.纵横捭阖(bǎì)。 故选:B。 【点评】出题规律是考查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所以备考注意侧重两个方 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一 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 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吃不 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诀问题。 第 11 页(共 35 页)  2.(3 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 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 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 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 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考点】18:成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 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 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A.盖棺定论:盖上棺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 评价。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 B.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 珍惜。而句中的吉他是朋友的,不是自己的宝贝。用错对象了。 C.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句子说的是小镇春天美景,不符合 语境。 D.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句子说的是高价票让人们 无法亲临现场,可改用“忘而止步”,看到某种情况或失误就往后退缩。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 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 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 使用的语境.  第 12 页(共 35 页) 3.(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 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 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 ,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 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 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 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发生”和后文“案情”搭配不当,改为“出现”。 B.语序不当,应该是“每当火车鸣着汽笛”。 C.成分残缺,应该在“从过去”前面添加“经历”以和后文的“阵痛”搭配。 D.表述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 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 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 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第 13 页(共 35 页)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象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⑥⑤①②④ C.⑤①④③⑥② D.⑤④③②①⑥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作答此题主要运用排除法,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了解语段的主要内容 ,根据结构、语意关系(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以及语段中的 一些提示性词语(如:关联词、代词等)判断先后顺序. 【解答】通读语段,该段文字重点阐述网络阅读的特点。前面讲“超越了传统的 阅读概念”,后面应该接⑤(介绍其表现形式),然后是①④具体阐述表现形 式;然后是③通过和传统阅读比较,阐述网络阅读的优势;⑥是进一步补充 其优势,②是达到的效果。通读排序后的语段符合语感和句子的内部逻辑关 系。 故选: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 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 我们的语感.  二、(9 分) 5.(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 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 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 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 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 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 第 14 页(共 35 页) 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 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 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 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 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 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 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 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 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 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 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 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 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 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 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 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 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 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 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 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 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 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 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第 15 页(共 35 页)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 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 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 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 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 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 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 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 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 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 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第 16 页(共 35 页) 【考点】4A:一般实用类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 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 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 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 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 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 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 想. 【解答】(1)“没有留心”说法有误.古代中国人自然知道石材比木材更耐久, 但是他们认为“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后文又说“木是土的 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 选择上的理性”. 解题时注意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 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 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原文第二段“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 就是明证.”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 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错误类型是无 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 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的判断都必须 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 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 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但是并不等于“所剩无几”.最后一 段说“陵墓建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答题方法是先找出文章 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 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 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 第 17 页(共 35 页) 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 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答案: (1)D (2)B (3)C 【点评】对论述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 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 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 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 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 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三、(19 分) 6.(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 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 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 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 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 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 ,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 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 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 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 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 第 18 页(共 35 页) 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 ,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 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 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数:屡次 绳:制裁 伏:认罪 忤:触犯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 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 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 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 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 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 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 第 19 页(共 35 页) 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 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4)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 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 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 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 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解答】(1)根据“远近称伏”的语境判断,应该是“佩服”的意思. (2)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 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 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 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 则尊左贱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汇聚而成,“左”“ 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备考注意近代的以“左”为尊,主要是明清以 来形成的. (3)“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 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注意此题在试卷中的难度一般是很大的,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 等.注意出题设置的干扰项当中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 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4)①“厚禄”,丰厚的俸禄;“顾”,顾惜;“必”,肯定. ②“重”,加重;“毋”,不要. 答案: 第 20 页(共 35 页) (1)C (2)B (3)D (4)①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②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翻译: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巡司兵, 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 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 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 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 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授鸿胪少卿.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 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 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画涂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 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 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厚禄,死尚不惜, 何况圣世必定不会定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 岐三州剌史. 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 ,谏阻而停止.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 “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直有 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 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皇敬皇帝 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 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 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 第 21 页(共 35 页) 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 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 ,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 五岁. 【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的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归纳内容要点;3、翻译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 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 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四、(13 分) 7.(8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概括环境的特点,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入手,意象构成环境; (2)炼字型的诗歌鉴赏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这个字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3、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哲理; 【解答】(1)诗歌汇总涉及到的意象有莓苔、白云、芳草、静渚、春草、闲门, 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突出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幽静; (2)“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意为“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过”是指松树经过了雨水的洗涤,让人想象到松色青翠欲滴,突出了松树的 颜色;“随”是跟随的意思,人跟随山路寻找到水源,突出了山路的弯曲,给 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第 22 页(共 35 页) 参考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 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参考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 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 对默默无言. 作品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 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 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 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 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 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 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 ,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 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 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 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 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 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 第 23 页(共 35 页) 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 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 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 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 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 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 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点评】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 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8.(5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 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是描写实景 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 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古诗文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古诗词,不能多字或者少字,多字或少 字都不得分;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书写,只要有错别字就不得分,因此, 答题时书写一定要仔细,不能出现书写错误. 【解答】(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重点字: 螯、鳝、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点字:疑) 第 24 页(共 35 页)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重点字:乎、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重点字:汗青) 【点评】此题考查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平时学习中一是要认真背诵考纲 规定的篇目,二是对考纲没有涉及的名篇名句也要有所积累,三是要注重正 确书写,注意一些易错的字.总之,要做到“一字不差”.  五、(22 分) 9.(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 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 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 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 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 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 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 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 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 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a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 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 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 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 第 25 页(共 35 页) 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 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 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 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 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 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 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 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 1966 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 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 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 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 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 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 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 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 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 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 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 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 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 城后就少了,至少不 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 删改)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第 26 页(共 35 页) ①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②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3)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 文进行分析。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3)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解答】试题分析: (1)解答方法是,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关键点首先是“ 开头”二字,分析开头的作用;然后才是“古典”二字,雨是古典的,反过来说 就不属于现代,暗示现代人心里的浮躁,不会欣赏雨的古典美.接下去结合 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 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 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 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 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 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 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2)第(1)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根据第二段“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 抒发自己的情怀.”分别从本体和喻体两方面作答.第(2)题考查借景抒情 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一方面是山区的自然气候,另一方面就是人的遭遇 和心情.两道题都要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 第 27 页(共 35 页) 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找出的语句不一 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 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3)注意这一道题并非单单考察标点符号的语法知识.主体内容是回忆过去的 遭遇,括号内是插叙现今的感受,用括号是为了把二者区分开来,同时拓展 思想内容.必须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表达 效果,每一点 2 分.解题方法是先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 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 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能准确抓住关键 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最后分析综合,结合试题 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 (4)文章围绕“雨”展开,叙述了生活中的不同经历,南方老城的雨、川滇边界 山区的雨、陕北高原的雨,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这使得内容也更加充 实.答题时注意划分一下全文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归纳要点.注意答题时千 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 根据全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 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 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俗话说:磨 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 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 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答案: (1)答: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 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答: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② 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 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 28 页(共 35 页) 答: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 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 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3)答: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 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答: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 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的雨,给他 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 分)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点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题技巧 (1)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 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 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 点.其次,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进而 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 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常常表现为普遍的认知规律.还有就是要尊 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 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 拓展式的探讨. (2)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 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 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 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 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第 29 页(共 35 页) ”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 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 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 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 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 方面深入思考.  六、(15 分) 10.(4 分)下面是某影城招聘值班经理启事中的六项内容,请按性质的不同将 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团队合作精神。 ②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③负责本部门运营区域设备设施的维护与利用。 ④分析影城每月的运营状况。 ⑤热爱影城工作,有影城管理的相关知识。 ⑥协助运营经理管理影院曰常工作。 【考点】81:综合读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审清题意,这是影 城招聘值班经理的启事内容,故可从应聘者任职要求和任职后岗位职责两角 度分类. 【解答】解析:应用文的要求是简单明白,不必修饰润色.本题考查招聘启事, 就要说明所要招聘的岗位任务和招聘条件,好让准备应聘的人心里有数.本 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及语言的概括能力,我们可以按题干要求把这六项 内容分为两类,可以先看前三句,①②句是对应聘者自身素质要求,即任职 要求;第③句是在任职后的具体负责方面或者说工作任务、职责,即岗位职 责,从这一角度切入,对剩余的句子进行分类. 参考答案:第一类:③④⑥命名:岗位职责 第二类:①②⑤命名:任职要求 第 30 页(共 35 页)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 题时要理清思路,摸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题对策.  11.(5 分)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 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 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 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塵战, 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 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 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 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 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①“事情”改为“喜讯”; ②“顷刻”改为“顿时”; ③“预想”改为“原本”; ④“用力”改为“努力”; ⑤“难点”改为“困难”.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 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 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修改病句不仅要求发现问题, 更要求作出相应的修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尤其是在选择题时, 不能满足于找出病因,而且要进行修改,多加练习.  12.(6 分)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 2008 年至 2012 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 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第 31 页(共 35 页) 个字。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解题时要仔细观察两个范围的人在各项指标中的数字变化,从相同点和 不同点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注意两点内容不可以重复或者交 叉.从图中可看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逐年增加的,而且幅度远 大于农村居民,从柱状图可看出,差距逐年加大.所以答题时,要从以上特 点中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解答】答案示例:图表显示,2008 年至 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 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 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点评】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要把握重点内容,主要信息.要求考生要注意和图 表直接相关的内容,尽量不要跳过图表内容,进行随意的推测.一般表述内 容是和图表相关的最直接的内容.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 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 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 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七、(60 分) 13.(6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 第 32 页(共 35 页) 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 主动送来5000 元,老王仍 欠下 4000 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 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 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 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 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 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材料的核心是“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意的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 费,老王痊愈后赶工,同时生病的老王感同身受,能更好的照顾病人”.立意 方面从老王的角度来看,老王得到他人的帮助,尽管自己力量微薄,但不忘 感恩和报答,可以写“知恩图报”“回馈社会”“生命的尊严”等.从老王的老板的 角度,可以写“关爱弱者”“社会责任感”等.从医院的角度,可以写“关爱弱势 群体”“关爱他人也要灵活有法”等角度来写.三个对象合起来,可以写“只要人 人都显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共创和谐社会的主题.文体方 面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均可.结构上以总分总为好.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议论为辅或夹叙夹议.素材:1.陈光标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 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十件好事.”做一件好事,每告诉一个人就传递了一份 爱与理解,就让和谐之风在每个人身上萦 绕.而实实在在地去关爱一个人, 比告诉人道理的感染力要强百倍.医院与老板将心比心,考虑农民工的困难, 关心弱势群体的疾苦,用实际行动感动老王不是做了 件好事吗?老王因此而 感动,他会更乐意帮助他人,这不是将和谐传递开了吗? 2、古语云,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 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语言方 面力求创新. 【解答】优秀范文对生命更完美的诠释   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生存能力,生存需要食物,于是它们捕食;生存需要空间 ,于是它们竞争和攻击,如果不再让动物去捕食去竞争,那么它们会逐渐地 第 33 页(共 35 页) 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独立,任何需要不靠自身的努力就可得来,这样的不 劳而获久而久之会使之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当它们再次失去这种依靠时,那 么面对丧失生存能力的动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曾在假期看电视时看过这样的一篇报导,人工饲养的老虎狮子,在放生前, 必须经受残酷的训练,重新培养它们的生存能力,因为对于这样的肉食动物 来说,没有捕食能力它们就会饿死;这样的事实是残酷的.可这样的实例在 大千社会中应有尽有,曾经在网络上流行的言论:对于长期人工养殖的动物, “放生就等于放死”.道理是同样的,在对待如此宝贵的生命时,也许培养它 们的生存能力 和独立性,是珍爱生命最好的方法.   而这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 键.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许多的父母就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自己的 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使孩子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甚至到了小升初时还不懂得自理生活.所 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吸取任何的生活经验,这就为长大成人后的他 布下了绊脚石,离开父母后,也许生活对他们来说,举步维艰.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 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许多的父母就是在对孩子的过 度保护 中失了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我的父母,从小到现在,我的父母虽然 解决我的温饱但同时也在培养我的生活能力,或是说让我尝试着去一个人独 立完成所有的事,我知道这对我来说是种锻炼,失去依赖性,也就是对我的 未来有个保障,能让我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 今我能够在学校里和谐融洽地与同学交往,能够独自充实地生活,离不开生 活环境对我的影响.   对生命对教育更完美的诠释,在于能力的培养,而溺爱和依赖则是对未来最 大的阻挠. 【点评】本则材料由动物与生俱来具有的生存能力开始直接导入正文,易懂而又 贴近生活.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思想上,可以促进青少 年认清“生存能力和独立性更为关键”的意思;方法上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联 第 34 页(共 35 页) 想的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但想把主题阐述透彻,也不太容易,对学生“深 刻”的理解力以及广泛的阅读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第 35 页(共 35 页)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