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原卷版)下载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原卷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2年10月16日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 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 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 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 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 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 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 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 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 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 “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 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 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 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 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 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 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 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 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 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 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 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 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 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 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⑤④ B、②④①⑤③ D、⑤②③①④ 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3分)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3分)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 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 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题。(19分) 宁静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 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 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 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 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 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 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 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 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 我那个倒写的 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 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 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 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 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 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 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 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 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 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 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 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 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 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 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 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 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 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 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 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 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 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 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 其实也不必独处。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只有当陌 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 阻止人们共享宁静。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 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 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 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 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 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红杉“不仅仅是树”?(2分) 11、对第⑪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置身于寂静的荒野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 B、心灵互相阻隔的人在一起,无法分享宁静。 C、一个人的宁静若不与人分享,是不完美的。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 12、分析作者描写多种声音的意图。(5分) (三)默写。(6分)【任选 6空作答,超过 6空,按前 6空评分】 13、(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去也。(《〈论语〉七则》)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3) ,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柳永《八声甘州》) (4)叹年来踪迹, (5)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周易·系辞上》) (6)书不尽言, (7)沧浪之水清兮, (8)今夕为何夕, 。(屈原《渔父》) 。(袁凯《客中除夕》)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 B、近体诗 )(1分)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 17—21题。(17分) ①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 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 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 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 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②③晏专用榷 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 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 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 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 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 “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 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 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3)其间缘水置仓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2分) ②以河流湍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 22—26题。(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 ①在于玄室 ,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 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 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 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 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 博闻。 ②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 ,没而后已。故虽有 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文言阅读二选用的是东汉徐幹的《治学》,讨论“学”的重要和治学的方法,贴近考生 的学习生活,启人智慧,耐人寻味。 近年来高考真题第二篇文言文类型: 时间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文章类型 文章篇目 序《<秋寻草>序》 桂说明文 记《九嶷山图记》 《稼说送张琥》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许氏吴兴溪亭记》 《治学》 说记记事理类议论文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4、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5、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二写作 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 又是不自由的。 【作文分析】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 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总体比较容易,要求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 料,联系当下的生活,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行文仍注重思辨性。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等;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 “不能选择”,综合两组关键词,“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在材料的选择上,与 今年杨浦等四区的二模考卷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从心所欲不逾矩”,便在自由和 不自由之间游弋和选择。 联系近几年的模考卷来看,思辨类作文呈上升趋势出现,预计 2015年高考依然会延续 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