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度/宏观调控 B.省视/省吃俭用 C.圈养/可圈可点 D.臧否/否极泰来 降解/降龙伏虎 拓本/落拓不羁 喷薄/厚古薄今 乐府/乐不思蜀 搪塞/敷衍塞责 纤绳/纤尘不染 重申/老成持重 屏蔽/屏气凝神 2.(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 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 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 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 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 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3.(4 分)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 30 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 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 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 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 4.(5 分)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 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 30 个字。 。 二、古诗文阅读(共 2 小题,满分 29 分) 5.(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 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 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 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 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 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 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 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 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 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 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 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 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 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 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B.皆逡巡引却 属:托付 引却:后退 魁垒:高大 率:率领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D.率倜傥非常之人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 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 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 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②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③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 6.(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 7.(8 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4)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综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屈原《离骚》) (6) ,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 关》 四、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共 1 小题,满分 23 分) 8.(23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 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 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 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 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 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 今。”而 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 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 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 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 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 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 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 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 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 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 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 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 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 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五、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甲、论述类文本】 9.(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 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 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 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 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 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 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 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 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 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 世纪初,正是 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 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 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 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 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 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 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 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 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 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 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 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2)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下列各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 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 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 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 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 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 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 年,考 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 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 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 1980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 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 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 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 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 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 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 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 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 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 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 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 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 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 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 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3)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六、作文(70 分) 11.(70 分)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 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 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附加题:一、阅读材料。 12.(10 分)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 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 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附加题: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13.(5 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 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 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 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 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 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14.(10 分)简答题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附加题: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 分) 15.(15 分)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怀鲁迅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 日上午 10 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 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 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 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 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 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 年 10 月 24 日在上海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 女什么样的心情?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 新月”这句话的理解。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