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1 页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理) 第 I 卷 选择题(共40 分) 一、 本大题共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4 个选项中,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集合 P x Z | 0 x 3 ,M x R | x2 9 ,则 P M (A) 1,2 (B) 0,1,2 (C) x | 0 x 3 (D) x | 0 x 3 a a a a a a 5 ,则 m 2,在等比数列 (A)9 a na 1 中, 1,公比 q 1.若 (C)11 m1 2 3 4 (B)10 (D)12 3,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集 合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 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正(主)视图 侧(左)视图 (B) (A) (C) (D) 4,8 名学生和 2 位老师站成一排合影,2 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总数为 (A) A8 A2 (B) A8C92 (C) A8 A2 (D) A8C92 8988785,极坐标方程 ( 1)( ) 0( 0) 表示的图形是 (A)两个圆 (B)两条直线 (D)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 (C)一个圆和一条射线 a,b 6, 为非零向量,“ a b ”是“函数 f (x) (xa b) (xb a) 为一次函数”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第 1 页 共 11 页 第 2 页 共 11 页 x y 11 0 3x y 3 0 5x 3y 9 0 7,设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D,若指数函数 y ax 的图象上存在 a区域 D 上的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A) (1,3] (B) 2,3 (C) (1,2] (D)[3,) ABCD A B C D 1 的棱长 8,如图,正方体 111DC11A B 1 上,动点 P , 为 2 ,动点 E ,F 在棱 EF1B1A1Q分 别 在 棱AD,CD 上 , 若 EF 1, A E x, DQ y, DP z x, y, z (大1QCDP于零),则四面体 PEFQ 的体积 (A) 与x, y, z 都有关 BAxy, z (B) 与 有关,与 无关 有关,与 x, z 无关 有关,与 无关 (C) 与 (D) 与 yzx, y 第 II 卷 (共110 分)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2i 9,在复平面内,复数 对应的点的坐标为______ 1 i 2 310 , 在ABC 中 , 若 b 1,c 3,C a ________ , 则 11,从某小学随机抽取 100 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 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 数 据 可 知 a ________ . 若 要 从 身 高 在 [120,130),[130,140),[140,150) 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 抽样的方法选取 18 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 [140,150] 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________. 第 2 页 共 11 页 第 3 页 共 11 页 12,如图, O 的弦 ED,CB 的延长线交于点 A,若 BD AE, AB 4, BC 2, AD 3 ,则 DE _____; CE _____ x2 y2 1 的离心率为 2,焦点与椭圆 13,已知双曲线 a2 b2 x2 y2 1 的焦点相同,那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______; 25 9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 14,如图放置的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PABC 沿 x 轴滚动, 设顶点 P(x, y) 的轨迹方程是 y f (x) ,则函数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 y f (x) 在其两个相邻零点间的 图象与 x 轴所围区域的面积为_______. x说明:“正方形 PABC 沿 x 轴滚动”包括沿 轴正方向 xx和沿 轴负方向滚动.沿 轴正方向滚动指的是先以顶点A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当顶点 落在 轴上时,再以顶点B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如此继续.类似地,正方形 PABC 沿 x 轴负方向滚动.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Bx15,(本小题共 13 分) 已知函数 f (x) 2cos2x sin2 x 4cos x, (I) 求f ( )的值; 3(II) 求f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6,(本小题共 14 分)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CE AC , ∥AC , EF AB 2,CE EF 1. (1) 求证: AF ∥平面 BDE (2) 求证:CF 平面 BDE (3) 求二面角 A BE D 的大小. ;;第 3 页 共 11 页 第 4 页 共 11 页 17,(本小题共 13 分) 4某同学参加 3 门课程的考试.假设该同学第一门课程取得的优秀成绩的概率为 ,第二、 5第三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分别为 p,q(p q) ,且不同课程是否取得优秀成绩相互 独立,记 为该生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数,其分布列为 01a2b3P624 125 125 (1) 求该生至少有 1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 (2) 求 p,q 的值; (3) 求数学期望 E .第 4 页 共 11 页 第 5 页 共 11 页 18,(本小题共 13 分) k已知函数 f (x) ln(1 x) x x2 (k 0) .2(1) 当 k 2 ,求曲线 y f (x) 在点 (1, f (1)) 处的切线方程; (2) 求 f (x) 的单调区间. 第 5 页 共 11 页 第 6 页 共 11 页 19,(本小题共 14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B 与点 A(1,1) 关于原点 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 AP 1与BP 的斜率之积等于 .3(1) 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2) 设直线 AP BP 分别与直线 x 3交于点 M , N ,问:是否存在点 和P使得 PAB 与 PMN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 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0,(本小题共 13 分) 已知集合 A a ,a ,…,a , B b ,b ,…,b S n n 1212nS X | X x , x ,…, x , x 0,1 ,i 1,2,…,n (n 2) .对于,定义 与 的差为: A B n n12iA B a b , a b ,…, a b ;1122nnnd(A, B) a b .A 与 B 之间的距离为 iii1 A, B,C S A, B,C S A B S n ,且 d(A C, B C) d(A, B) (1) 证明: n ,有 d(A, B),d(A,C),d(B,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P P , 中有m(m 2) 个元素,记 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d(P) .证明: ;(2) 证明: ,nP S 设nmn 2(m 1) d(P) 第 6 页 共 11 页 第 7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B选择题 C. C. A.C.B.A.D. 2 7 二 、 填空题 9,(-1,1). 10, 1。 1 11 ,0.030, 3 y 3x 12,5, 4,0 13, 14, 4, 三、解答题 ,32 3333915(I) f ( ) 2cos sin2 4cos 1 2 . 44f (x) 2(2cos2 x 1) (1 cos2 x) 4cos x 3cos2 x 4cos x 1 (2) 27 3(cos x )2 , x R 332373cos x 1,1 , cos x 1 cos x 因为 16 所以当 时, f (x) 取最大值 6;当 时,取最小值 。证明:(I)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因为 EF∥AG,且 EF=1,AG= 12AC=1,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AF∥EG。因为 EG P 平面 BDE,AF 平面 BDE,所以 AF∥平面 BDE。 (II)因为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且 CE⊥AC,所以 CE⊥AC,所以 CE⊥平面 ABCD。如图,以 C 为 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xyz 。则 C (0 , 0 , 0 ),A (2,2,0),D( ,0, 0),E(0, 0, 1),F 2 2222(,,1 )。所以 CF =( ,,1), BE =2222 ( 0 , - 2, 1 ) ,DE = ( - 2,0 , 1 ) 。 所 以 · BE = 0-1+1=0,CF CF ·DE =-1+0+1=0。所以 CF⊥BE,CF⊥DE,所以 CF⊥平面 第 7 页 共 11 页 第 8 页 共 11 页 BDE (III)由(II)知,CF =( 22,,1),是平面 BDE 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 ABE 的 22 BA =0, BE =0。 法向量 n=(x,y,z),则 n·n·(x, y, z)( 2,0,0) 0 (x, y, z)(0, 2,1) 0 即 所以 x=0,且 z= 2y。令 y=1,则 z= 2。所以 n=( 0,1, 2),从而 cos( n,CF )= nCF 3 2n CF 6因为二面角 A-BE-D 为锐角,所以二面角 A-BE-D 为 。17 解:事件 A,表示“该生第 i 门课程取得优异成绩”,i=1,2,3。由题意可知 4P(A ) , P(A2 ) p, P(A ) q. 135(I)由于事件“该生至少有一门课程取得优异成绩”与事件“ 0”是对立的,所以该生至少 有一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是 6119 1 P( 0) 1 .125 125 (II)由题意可知, 16P( 0) P(A A2 A ) (1 p)(1 q) ,135125 424 p( 3) P(A A2 A ) pq .135125 325整理得 pq= ,q 。5(III)由题意知, a P( 1) P(A A2 A ) P(A A2 A ) P(A A2 A ) 131313411 (1 p)(1 q) p(1 q) (1 p)q 55537 .125 第 8 页 共 11 页 第 9 页 共 11 页 b P( 2) 1 P( 0) P( 1) P( 3) 58 .125 E 0 P( 0) 1 P( 1) 2 P( 2) 3 P( 3) 9 . 5118 解:(I)当 k 2 时, f (x) ln(1 x) x x2 , f ‘(x) 1 2x. 1 x 3由于 f (1) ln(2), f ‘(1) , 所以曲线 y f (x)在点(1, f (1)) 处的切线方程为 23y ln 2 (x 1) 。即3x 2y 2ln 2 3 0 2x(kx k 1) 1 x x(II) f ‘(x) , x(1,). 当k 0 时, f ‘(x) .1 x 因此在区间 (1,0) 上, f ‘(x) 0 ;在区间 (0,) 上, f ‘(x) 0 所以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0) ,单调递减区间为 (0,) ;;x(kx k 1) 1 x 1 k k当0 k 1时, f ‘(x) 0 ,得 x1 0, x2 0 ;1 k k1 k k因此,在区间 1,0 和(,) 上, f ‘(x) 0 ;在区间 (0, )上, f ‘(x) 0 1 k ;;1 k 即函数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0 和(,) ,单调递减区间为 (0, )kkx2 f ‘(x) k 1 k 1 f (x) (1,) 的递增区间为 当当时, .1 x x(kx k 1) 1 k kf ‘(x) 0 x1 0, x2 (1,0) 1 k ;时,由 1 x ,得 1 k k因此,在区间 (1, )和(0,) 上, f ‘(x) 0 ,在区间 (,0) 上, f ‘(x) 0 ;。k1 k k1 k k1, 即函数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和(0,) ,单调递减区间为 (,0) 19,解:(1)因点 B 与(-1,1)关于原点对称,得 B 点坐标为(1,-1)。 y 1 x 1 y 1 x 1 y 1 y 1 x 1 x 1 13x, y kAP ,kBP 设 P 点坐标为 ,则 ,由题意得 ,x2 3y2 4,(x 1) x2 3y2 4,(x 1) 化简得: 。即 P 点轨迹为: APB MPN sinAPB sinMPN ,(2)因 ,可得 第 9 页 共 11 页 第 10 页 共 11 页 121SAPB PA PBsinAPB,SMPN PM PNsinMPN ,又若2PA PN SAPB SMPN PA PB PM PN ,则有 , 即 PM PB x0 1 3 x0 5x , y x0 x02 3y02 4 ,又因 ,解得 0 0设 P 点坐标为 ,则有: 解得: 3 x0 x0 1 333 y0 。95333 95333 9,, 故存在点 P 使得 PAB 与PMN 的面积相等,此时 P 点坐标为 或A (a1,a2 ,…,an ), B (b ,b2 ,…,bn ),C (c1,c2 ,…,cn ) Sn 120,解:(1)设 a ,b 0,1 a b 0,1 i 1,2,…,n ,iiii因即又当当,故 A B a b , a b ,…, a b S 1122nnna ,b ,c 0,1 ,i 1,2,…,n. iiici 0 ci 1 ai ci b ci ai b ii时,有 时,有 ;ai ci b ci (1 ai ) (1 b ) ai b iiind(A C, B C) a b d(A, B) ii故i1 A (a1,a2 ,…,an ), B (b ,b2 ,…,bn ),C (c1,c2 ,…,cn ) Sn 1(2)设 d(A, B) k,d(A,C) l,d(B,C) h 记O (0,0,…,0) Sn 记,由第一问可知: d(A, B) d(A A, B A) d(O, B A) k d(A,C) d(A A,C A) d(O,C A) l d(B,C) d(B A,C A) h b ai ci ai (i 1,2,…,n) i即中 1 的个数为 k, 中 1 的个数为 l, b ai ci ai 1 h k l 2i ,i设 t 是使 k,l,h 成立的 i 的个数,则有 d(A, B),d(A,C),d(B,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不可能全为奇数,即 由此可知,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1Cm2 (3)显然 P 中会产生Cm2 个距离,也就是说 示 P 中每两个元素距离的总和。 ,其中 d(P) d(A, B) d(A, B) 表A,BP A,BP tm t i 个 0, 分别考察第 i 个位置,不妨设 P 中第 i 个位置一共出现了 个1, 那么自然有 im2 t (m t ) ,(i 1,2,…,n) 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所产生的距离总和为 ,ii4m2 m2n nd(A, B) t (m t ) n 那么 n 个位置的总和 i i44A,BP i1 1Cm2 m2n mn 4Cm2 2(m 1) d(P) d(A, B) 即A,BP 第 11 页 共 11 页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