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Ⅱ)(解析版)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Ⅱ)(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8月02日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 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 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 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 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 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 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 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 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 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 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 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 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 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 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 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 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 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 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 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 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 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 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 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 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 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 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 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 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 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 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 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 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 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 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 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 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 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 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 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 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 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 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 密”和“撒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 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B 2. C 3. B 4. “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 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 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 出、易于理解。 5. 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 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 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 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 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 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 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 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 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 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 “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 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 防”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 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 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 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 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 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 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 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 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 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 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 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 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分析可知,调查研究中要达到“客观”的目 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结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分析 可知,调查研究要“客观”就应该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 勇气。 材料二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 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实现“客 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 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 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 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 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分析可知,调查研究时,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 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 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 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 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 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 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 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 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 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 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 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 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 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 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 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 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 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 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 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 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 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 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 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 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 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 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 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 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 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 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 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 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 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 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 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 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 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 “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 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 生变的气氛。 B.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 顺的郑重守礼。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 失落与惆怅。 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 味的乡土社会。 8.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 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 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 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 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演 出的程序、打赏、点戏等都跟往年一样。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②社戏 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③文章暗示 了即将发生战争的背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 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的D.“暗示了会长 吝啬”错,原文“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 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不能体现其吝啬。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错,由原文“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 待还家”可知,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疲倦和意犹未尽。 故选 C。 8 题详解】 【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 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正面描写: 如“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 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通过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 感; “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 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第 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通过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 等体现其仪式感。 侧面烘托: 如“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 宫看大戏”“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 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长顺自 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 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通过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体现其仪式感; “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 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 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通过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 感。 “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 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戏还未开 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通过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 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首先找出带有这些短语或词语的句子,如“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因 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 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 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 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 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出公份子演戏六天”是往年惯例;一有戏吕家坪镇上各种做买卖的就都来竞争招 揽买卖;开锣后演出“打加官”是固定剧目;要人点了戏后要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正角上场后的包封 是由办会预备好的。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词语表明像这样的社戏是每年都有的,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 动,给人们 带来了节日般的快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又表明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这是封闭的乡土社会的一个 缩影,暗示着这里不受外界打扰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 文中有“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年年固定演出 的社戏有可能被战争打断,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可能被战争打破,“依照往年成例”“照习 惯”“照例”反复出现,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 “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 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 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 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 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 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 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 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 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 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 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 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 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 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 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 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 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 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 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 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 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 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11. B 12. D 13.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14. 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的“欲” 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 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 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 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 之”,可见是苻坚想让晋军先渡河,等他们渡河后,然后再用铁骑数十万迫近水边的晋军,将其全部赶进 河里去,彻底歼灭。因此,苻坚并未想让晋军“上岸”。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 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 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 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 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 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 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 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 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 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 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 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 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 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 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 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 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 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 《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 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 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 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 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 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 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 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 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 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 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 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 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 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 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 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 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 的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 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 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 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 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 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 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 作战,“___________ ,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 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 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②. 请其矢 ③.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④. 深巷明朝卖杏 花⑤. 星垂平野阔 ⑥. 月涌大江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遣”“巷”“垂”“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 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 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 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 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 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 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 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 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19. 画线句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仅表明仙 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乌龟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让仙鹤无可奈何,对付不了,应填表示没有处置办法的词 语,所以可填充“奈何不得”。奈何不得:没有办法对付或处置。 第②处,根据上文“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推断是写皮影戏生动多姿、 吸引观众的表演场面,故填充“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部分“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采用“……着”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 齐,音韵和谐,“着”字着重体现出仙鹤从动作到神韵的一系列进行时的状态,生动形象活泼。而改句 “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仅表明仙鹤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 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 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 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 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 60%,时间要限制在 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 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 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 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 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 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 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 【答案】20. B 21. 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 听力下降。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 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据以上分析看出 B 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 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 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 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 ?”,此处应是一个问 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 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 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 题详解】 ,还可能逐渐升级”,可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 “听觉毛细胞”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 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 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答案】例文: 节 日 对我而言,每次期中、期末考或大联考就是我的节日。别人害怕考试,但我丝毫不怵;不是因为我成 绩特别优秀,成竹在胸,也不是因为我的神经坚韧异于常人,而是因为考试期间,我才能切身地感受到从 未有过的宁静——没有了唠叨,没有了叮咛,只觉得屋子里的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自己。 每次大考的前几天,我爸妈就会彼此心照不宣地开启“静默模式”。这次也是。四省大联考如期而 至,老师们特别强调这次考试尤其重要,要求我们给予应有的重视。 我家,电视机息屏,客厅里除了我“啦嗒”“啪嗒”的肆无忌惮的脚步声,就是猫咪饿肚皮饿到忍无 可忍的“喵喵”声;这时老妈可不惯着它,不出三秒,就把它“发配边疆”——考试一日不止,就一日不 准它接近家门十米。老爸爱听相声评弹,马三立与王凤山甫一开腔,不等我妈施展凌厉的“眼神杀”,我 爸赶紧亮出“OK”手势,迅疾地将耳机戴上…… 耳根终于清静,我收获了难得的自由,但莫名的烦恼搅得人心神不定,内心的焦虑犹如万马奔腾。在 书房里,我复习功课,倦了听听音乐,看看书籍,最后干脆把座椅放倒,来个“葛优躺”。这时候,爸妈 是不会轻易打扰我的,有事他们会轻敲房门。 我看了看桌上的钟,时针指向八点。以往,老妈这个点儿肯定会给我端进一杯温热的牛奶,但今天竟 然格外地安静。难道老妈忘了?就算老妈忘了,老爸也不会忘啊!我坐直身子倾听——房门外阒无声息。 不对呀! 顾不得啥“四省大联考”了,我轻轻打开房门,客厅里果然没人。再经过爸妈的卧室,里面隐隐传来 说话声…… “你——说——咱们儿子是不是有心事啊?”是老妈的声音,不用看,就知道她肯定是一脸的担忧。 “别多想了,这段时间考试一场接一场的,铁人也受不了啊——”老爸顿了顿,“不要多想,应该是 学习压力太大。咱们要做的,就是别给他添乱!”虽然我是老妈的“心头肉”,但“知子莫如父”,还是老 爸懂我。 “你这没良心的,只知道听听,那相声能当饭吃啊!——去,把牛奶给儿子送去!”“嘘!小点声 儿!” …… 我赶紧溜回房间关好房门。不一会儿,叩门声响起。我咧咧嘴角,揉揉脸庞,起身打开房门。老爸给 我端来热气腾腾的牛奶。“来!趁热喝了!” 我接过牛奶,温暖的感觉从杯子传到掌心。当着老爸的面,我三口两口喝完牛奶,然后长吁一口气。 真的,一杯牛奶下肚,舒服多了! 看着老爸关切的眼神和那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绽出一个笑脸,“咦,老爸,您今儿个没听马三立?我 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不听了,不听了,马三立的相声听多了也没啥意思——儿子,要不要下去跑跑 步?放松放松?” “得了吧,老爸,您老散步还行,跑步还是拉倒吧!”我哈哈大笑,“老爸,我想吃鱼了,您跟老妈 说说!” 老爸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也哈哈大笑,“好嘞,清蒸鲈鱼一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背景材料虽然“就地取材”,来自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但思考不能限于原材料,而要注意题干引导 语,“‘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命题指向“当代青少年”,为考生指明 了社会问题,即当代青少年的“安静”被打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也是一个 突出的教育问题,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涉及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青少年的正当诉求,因为他们需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放松、沉淀、成 长”,毕竟,人不是机器,特别是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 观正在全面形成。他们需要自我感悟、自我体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片面说教或者是 灌输。 引导语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原因,考生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将问题明确化,具体化,将原因全面化、 深入化。简单地说,就是要理清题干潜藏的因果逻辑,把握作文要论述分析的关键问题,即“为什么青少 年的安静被打扰?”“为什么当代青少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思考到这个层面仍然不够,青少年希 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这一诉求怎样才能实现,作文要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出写作者的理性思维 和时代视野。 作文文体不限,若写成议论文,切忌空洞说理,原因要讲透,措施要明确,可以围绕“青少年为何需要自 己的空间?”“这一诉求如何才能满足?”展开论述,要有理有据。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发掘自己成长过 程中关于“身心自由”方面的故事,表现“我”与父母两代人之间对“自由”的不同看法,叙事可以运用 “展现矛盾——消解矛盾”的叙事模式,以使故事曲折有致。作文中除了必要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之 外,还要注意人物心理的刻画,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立意: 1.给成长以空间,给思想以自由。 2.当代青少年需要“安静”的成长环境。 3.从“空间”开始,给孩子以尊重。 4.教育要关注心灵的成长。 5.挤压孩子的成长空间,是对生命的戕害。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