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A)(解析版)下载

甘肃省兰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A)(解析版)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1日






2021年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A) 注意事项: 1.全卷共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基础·运用(24分) 学校准备组织以“读书为件”为主题的图书展览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1. 下面是展览活动的前言。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书籍是我们视接入载、心通四海的桥(liáng),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念 久,文明积累念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 给我们这一叶叶扁舟暗空下的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 浴双手,然后捧卷。在一番庄严肃(mù)的感觉之中,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1)根据拼音,在文段横线中填入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肃(mù) 桥(liáng) (2)“神谕”中“谕”的意思是( )A.告诉 B.知道 C.表明 (1)梁 D.比喻 ②. ①. ③. (2)A 【答案】 【解析】 穆【详解】(1)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注意“梁”不能写成 “粱”。 肃穆:严肃而恭敬。也指环境、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 (2)神谕:神的指示。与 A符合,故选 A。 2. 下面文段是展览中某两个板块的引言。根据语境,完成小题。 【人物传记板块】 如果想把一些伟大的有用的思想教给人们的话,①读人物传记是一种更易于将思想创立者的生活与人 格联系在一起的方式。[甲]“同那些已经过世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是如果你一生中总是与 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交友的话,那么你将生活得更好,更有教养。人都需要不断__________生活的动力, __________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 在这里,我们阅读人物故事,寻找心中的榜样,与勇敢的心灵为伴。 【走向科学板块】 我们对世界进行的许多研究虽然都是真实的,却也是不全面的。[乙]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停下 来“流连”一下,回味一下,总结一下,看看是否漏过了什么重要的方向。科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我们“流 连”一下,回头来看看: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 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一部好的科普作品对社会的意义在于使科学家个人的内心体验成为社会思考,② 人们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产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它的价值,使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能力,甚至开创新的视 野。 在这里,我们阅读科普作品,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一起__________科学之光。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增长 C.增长 一定 特别 追求 追逐 B.添加 D.添加 一定 特别 追求 追逐 (2)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和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远目标”“内心体验”的结构类型相同。 B.画线句①的主干是“读人物传记是方式”。 )C.[甲][乙]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示特殊含义。 D.面线句②有话病,应将“理解它的价值”调至“产生丰富的联想”前。 (3)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也许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3)示例①:看到天空的飞鸟就想自己也自由飞翔,于 【答案】 (1)D (2)C 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探索鸟类飞翔的奥秘,开启了对生物仿生学的科学探索之旅。 示例②:小时候看到蚂蚁搬家,于是请教生物老师了解其中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之旅。 示例③:看到水杯里的筷子是弯曲的,学习了物理知识后知道了这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开启了对光学的 探索之旅。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增长:意思是增加、长进。添加:意思是添入、增加。结合语境中“生活的动力”可知,填“添加”更恰 当; 一定:有一经确定,固定不变,规定的,确定的,适当的意思。特别:是十分、非常、尤其的意思,形容 人或事物达到了某个程度。结合语境可知,填“特别”更为恰当; 追求:意指尽力寻找、探索,也特指向异性求爱。追逐:意思是指迅速积极地追寻逃跑的东西,竞争、角 逐,从后追赶。结合语境可知,填“追逐”更为恰当; 故选 D。 (2)C.结合语境可知,[甲]句中引号的作用是在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即成语、格言、诗词等;[乙]句中引 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即指引号中的词语“流连”一词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也就 是对“科学发现”的回顾、总结,因此选项中“两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表述错误;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分析和对比拓展的能力。结合划线句中“异想天开的念头”“司空见惯的现 象”“看似幼稚的想法”都会开启科学上的一段新旅程,即可作答。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 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科学发现”的理解。 示例:小时候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于是请教爸爸了解其中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对天体宇宙的探索之旅。 3. 下面文段是为展览拟写的结语。根据语境,完成小题。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 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 )传承人类文明。① 有了这根接力魔棒, ② 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成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而腾出足够的时 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是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 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1)下列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浓缩在书本中,同时也当作交班的嘱托,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 )的B.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 礼物,同时也当作交班的嘱托 C.作为礼物欢迎我们,浓缩在书本中,当作交班的嘱托 D.作为礼物欢迎我们,当作交班的嘱托,浓缩在书本中 (2)依次填入文段①②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虽然 C.①由于 ②但是 ②所以 B.①如果 D.①不仅 ②那么 ②而且 (3)仿照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3)示例 1:书是乘风破浪的巨轮对即将试水的小船的 【答案】 引航。 (1)B (2)C 示例 2:书是历尽风雨的苍鹰对即将独自飞翔的小鹰的嘱托。 示例 3:书是慈祥和蔼的母亲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寄语。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衔接。根据上半句“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衔接下半句中自然应该有“变 为”“作为”等意义的词语,然后衔接“欢迎我们”与“交班”,先欢迎,再交班,故选 B。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有了这根接力魔棒”与“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 C。 (3)本题考查仿句。注意句式是:书是……的比喻句。 示例:书是先辈撒下的引燃后代青春的火种。 4. 默写。 读诗,就是读人生岁月。“河流大野犹嫌束,①______”(谭嗣同《潼关》)读出了少年人的意气奋发; “与君离别意,②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出了青年人的情真意切:“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③_______”(苏轼《定风波》)读出了中年人的乐观旷达。 读诗,也是读人生际遇。“巴山楚水凄凉地,④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出 了人生的坎坷;“四面歌残终破楚,⑤______”(秋瑾《满江红》读出人生的困境:“⑥______,雪拥蓝关 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读出了人生的彷徨:“⑦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出了人生的担当。 ①. ②. ③. ④. ④二十三年 【答案】 弃置身 ①山入潼关不解平 ②同是宦游人 ⑥. ⑥云横秦岭家何在 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⑦. ⑤八年风味徒思浙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 【解析】 【详解】作答此题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注意“置、徒、 厦”易写成别字,“宦、蓑、岭”笔画易写错。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即事 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5.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6. 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5. 【答案】 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6.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 几多时”。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 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专心读书的诗人形象。前两句 是动静,以“行、入”衬托书房的安静,由“闲坐小窗读周易”可知,室内有人,但诗人的全部心思都在 《周易》上,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世间万物都进不去他的意识,不晓得过去了多少时间。 【点睛】译文 双双鸟雀飞落,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 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二)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 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 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①师川外甥奉议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 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 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 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 【注】①奉议:官名。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非天质之卑 遗:_____________ 卑:_____________ 诚:_____________ (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B.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C.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D.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 10. 【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 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关键信息 业精德成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 【甲】 ①_________ 热衷于学习 第一条建议:②_____ 第二条建议:③_____ 【乙】 养心探道 全身心投入学习 7. ①. ②. ③. (3)确实,的确 8. D 【答案】 (1)给予,赠送 (2)低下 9. (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 10. ①. ②. ③. ①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要排除外界的各种 诱惑,静心学习。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 (2)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 (3)句意: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诚:确实,的确。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 以收到成倍的效果”可知应该断句为: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若:像。手录:亲手抄写。假:借。 (2)净室:将房间打扫干净。驰走:跑。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①从“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从“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可概括出,作者提倡 要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③从“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和“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可概括出,作者提倡要 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 【点睛】译文: 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 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 ,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 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 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 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师川外甥奉议郎: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 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 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 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 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 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 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此详细地 说了这些。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 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 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 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 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 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 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 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 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 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 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 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 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 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 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 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 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 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 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 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 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 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 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 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 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 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 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 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的11. 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 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_______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 的顿河》——(2)_________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 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 ——(3)_______________ 12.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 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 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13. 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11. ①. ②. 【答案】 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12. (1)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 (2)营业员阿姨告 (3)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1)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③. (2)不能删掉。这句话交待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前我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 历。同时,也暗示了时代背景。 13. 第一问: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第二问:营业员阿姨能体察到“我”当时的困窘,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 的愿望,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及至成年后倍加感激和怀念(及至成年后,充满温情地对待周 围的人)。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概括情节要找到情节的主要人物,可以用主谓句的形式概括。“书店的经 历”部分,三到六段写的是“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七到九段写“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 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我很意外,就 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写的是营业员阿姨给“我”取书的事,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 的顿河》让我翻看”;十一到十五段写的是“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十六到二十段写营 业员阿姨追出来对“我”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 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 留书的事情”。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二十一到二十三段写“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 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可概括为“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 送给老先生”。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作用。 (1)两次出现“原因不明地”构成间隔反复,而反复的作用是“强调”,作者强调,没有任何理由地“看 了它整整五年”“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突出了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2)首先回答不能删掉,然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 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我”的家里有外国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有 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我”为何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 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交代了时代背景。因此这句话不能删掉。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看营业员阿姨的形象特点,结合“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 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 是目光和气”,阿姨注意到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并主动取下书来给“我”看,而且目光和气, 让“我”感到“安定”,表明她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再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我”喜欢《静静的顿河》,“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 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但是“我”没钱买,“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 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因此就只能常去看它。而营业员阿姨注意到了“我”的困窘,她“突然一句话 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 气”,阿姨没有询问“我”,而是主动把书放到“我”面前让“我”看,是因为她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 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她甚至注意到了“我”也在看另一本书,“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 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 看见了我的看”;而“我”的感受是“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这让 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多年之后“我”还记得“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 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成年后依然倍加感激和怀念。 (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阅读建立起四通入达的内容传播渠道,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更多了。阅读资源极度充裕, “能不能读到”的问题,让位于“选择读什么”的问题。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资源,很多读者 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人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不是,所以干脆把选择权交给 阅读平台,交给智能推送这个新功能,交给强大的算法。 算法透露了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的行为、性格、趣味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分析,从而变得可预测、 可追踪。在“推荐”页面里,信息的选项看似增多了,但多种多样的选项不会同时出现供用户选择,而是 一次只出现一个。这样一来,信息之间的横向比对、斟酌、辨别,被省略和跳过了。人们面对信息常常只 有两个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长此以往,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精准投喂” 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的书。困住人们的“信息茧房”,就是这样形成的。 久而久之,这种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内容的阅读,就会让人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容易因惯性思维 而固步自封。 【材料三】 人们阅读纸质书时,常常采用默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默不作声的、私人性的、静静的阅读,读者个 体通过特定文本和世界产生某种意义的关联。阅读时眼睛在纸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描,不断地在头 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这个解码过程不但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和阐释信息的过程。因此, 阅读总是与思考密不可分。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 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 与纸质阅读不同,数字阅读的对象是电子文本,包括网络电子书、在线文本、数据库、网站等。电子 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超文 本”。与超文本相对应的数字阅读,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上的浏览式阅读。其特征是读者可以从 无数可能的通道进入,如文本的标题、主题词、人名、书名、事件等。各种可能的进出通道使得阅读的时 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部消失了,因而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呈现为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 断转换焦点的阅读。从阅读功能来说,主要是捕捉多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浏览诸多文献,所以并不专 注于对信息的深度解释和理解。 14. 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阅读形式看,用户比例最高的是电子书阅读,最低的是有声书阅读。 B. 从阅读形式的时间占比看,各类阅读形式的阅读时间占比差距在缩小。 C. 图书用户更偏好电子书和有声书,表明纸质书阅读形式日渐衰微。 D. 综合两张图表可以看出,图书用户读书渠道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 15. 借助右面的问题提示,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解释“信息茧房”的意思。 信息茧房:________________ Q1:生活中的“茧房”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Q2:材料中读者的信息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特点? Q3: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性? 16. 根据【材料三】内容,补填表格。 阅读形式 纸质阅读 数字阅读 阅读媒介 印刷文本 电子文本 媒介特点 单一文本 ①_____ 阅读特点 ②_____ ③_____ 17.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说明语文学习倡导纸质阅读的合理性。 14. C15. 【答案】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 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16. 17. ①. ②. ③. 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断转换焦点的 持续的,有深度的 超文本 纸质阅读不会因为平台或网页的精准投喂形成“信息茧房”,利于人们全面看待事物同时纸质阅读的方 式是沉浸式阅读,能培养读者的深度思考能力,因此应该推行纸质阅读。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从第一幅图的数据:电子书占比 91.3%,纸质书占比 81.3%,有声书占比 61.7%, 可以看出用户更偏向于读电子书和纸质书。C项中“用户更偏好电子书和有声书,表明纸质书阅读形式日渐 衰微”表述与图表不符,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及小贴士来对信息茧房进行定义。根据文本中的在“推荐”页面 里,信息的选项看似增多了,但多种多样的选项不会同时出现供用户选择,而是一次只出现一个。这样一 来,信息之间的横向比对、斟酌、辨别,被省略和跳过了。人们面对信息常常只有两个选择:喜欢或者不 喜欢。长此以往,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精准投喂”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 的书可以看出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信息,喜欢的推送,不喜欢的就不再推动,长久下去,形成 了在阅读时就只读到那些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内容的现象,这就像茧一样,束缚住自己,只在有限空间内 活动,这种作茧式的阅读会让生活受到桎梏。故可以理解为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 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先分析表格行和列,明确要填写的内容。再回到文本筛选。由表格可知, 问题要求区分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在媒介、媒介特点、阅读特点上的不同。由文中“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 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 可知纸质阅读的特点是:持续的、深度的;从文本“电子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 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超文本”。与超文本相对应的数字阅读,是一种建立在网 络互联互通基础上的浏览式阅读。”可以看出电子书媒介的特点是超文本;从“因而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可 能性,呈现为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断转换焦点的阅读”可知,电子阅读的特点是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 断转换焦点的。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概括。要求回答倡导纸质阅读的合理性也就是概括纸质阅读的好处。材料二重点说明数字阅 读的不足:算法使人只关注喜欢和想看的内容,容易出现“信息茧房”现象,从而让人丧失全面看待事物 的能力。反过纸质阅读没有所谓算法的参与,能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帮助人们更全面看待事物;材 料三重点说明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特点和不同。从“这个解码过程不但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理 解和阐释信息的过程。因此,阅读总是与思考密不可分。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 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可以推出纸质阅读过程中能充分 调动读者的思考能力,进行专注持续有深度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结合这两方面回答纸质阅读 的好处,最后总结,因此应该倡导纸质阅读。 四、名著阅读(6分) 18. 《傅雷家书》中傅雷认为:“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 的自我批评。”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该人物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孙悟空《西游记》 B.简·爱《简·爱》 的【答案】示例:简•爱《简•爱》。简·爱拒绝圣•约翰 求婚,她跳出了迷惘的牢笼,倾听到了自己的心声, 她还是爱着罗切斯特。当简•爱就要答应表兄圣·约翰求婚的时候,内心矛盾、情绪激动的她似乎听到了一 个声音在叫唤着简,于是简·爱飞也似的走到门边,冲进花园,挣脱了圣·约翰。她意识到自己该处于支 配地位了。这是她的又一次觉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示例:孙悟空:《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有六 个山贼抢劫他们,被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唐僧看到悟空杀了生,抱怨不已。悟空纵云离开唐僧,去了龙宫 的玩,看到龙宫墙上有一幅拜师画,想到自己拜师 经过和唐僧对自己的好,又回去了。孙悟空跳出自我任 性的牢笼,从与唐僧情感的角度看问题,便发现了自己任性离开的错误。 19. 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的前三章节内容,补全题为“信仰的形成”的演讲稿提纲。 目录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116 在长沙的日子——128 革命的前奏——148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决定毛泽东政治信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信仰的形成观点 1:社会与环境,政治信仰形成的客观因素。 摆事实:封建压迫、饥民暴动等。 观点 2:阅读与思考,政治信仰的不断寻求和明晰。 摆事实:书本的影响、①________等。 观点 3:探索与实践,政治信仰的逐渐确立和坚定。 摆事实:创办社团、②________等。 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感,使得毛泽东成为一 个坚定的共产党员。 解决问题 ①. ②. 组织工人 【答案】 军旅生活经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题空一:《在长沙的日子》,是全书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叙述了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和生活的经历。先后叙 述了毛泽东初到长沙的学习经历、参加革命军的短暂军旅生活、革命结束后人生彷徨与图书馆自学经历以 及湖南师范学校五年学习岁月中的十数件故事。对于他政治信仰的形成,除了书本,还有军旅生活经历及 湖南师范学校时的经历。 题空二:《革命的前奏》中,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主笔 《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 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五、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20. 作文。 读书是丰富的,是快乐的: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快乐,有生活趣味的快乐。这样的快乐, 是读书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享受。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知识探索”“思想进步”“生活趣味”展开讨论。 你对哪个关键词感触最深?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从书中汲取知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人生而愚昧,读书让人获得真知,远离浅薄。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文字,留在心中的是久久无法 平息的回响。 读周国平的《妞妞》,目睹一个短暂的小生命从诞生走向灭亡,她只在这个世界停留了一年半,那么可 爱、天真,却因为妈妈在做孕检时,医生犯下的错误,而不得不承受癌症的折磨。“一万三千五百片安定, 可以放倒二十七头大象,二百七十个成人。妞妞得到的却是许久未有的长达十个小时的安适。”这该是一 个怎样顽强的小生命?在最需要睡眠的年纪里,拥有“许久未有的长达十个小时的安适”。那么多安眠药, 都无法让这个痛苦的小生命离开。但是她是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小小的生命,她最终还是走了。一直在心中 久久回荡的,不是其间父女感情有多深,而是一个一岁半的小生命对癌症的乐观与隐忍,让我久久不能平 静。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历史对话。余秋雨先生用独特的笔触扣人心弦的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华夏文 明的故事,一次次独一无二的旅行,只不过目的地是无止境的历史长河。他享受各地的美景,他看到的, 还有美景之下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书籍让我们走出无知的小小世界,走向求真的路。我热爱读书,它让我明理,让我思考,怀着对文字 的敬重之意去看世界的千姿百态,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潜移默化中,我的头脑被充实,生命得到丰盈。 尼采曾有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读书不一定让人孤独,但不爱读书的人多数庸俗。如果有一 个求知的心,就去读书吧! 徜徉于书海,与书籍共舞。时光荏苒,日转星移,时光雕刻人的外貌,抚平人的内心,但不变的是对 真知的渴望与对生命深度的不懈追求。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 【解析】 【详解】此题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 1. 审题。给出了一段材料,这段材料是关于读书的作用和意义的,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可以带来快乐,列出 了三方面的快乐:有知识探索的快乐,有思想进步的快乐,有生活趣味的快乐。让从三个关键词“知识探 索”“思想进步”“生活趣味”中,任选一个,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知识探索”。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生活常识,比如: 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云为什么会走?流星雨是怎么回事?人为什么感觉不出地球在转动?为什么烧开水 时会有气泡?等等,在读书的过程中,探索这些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我快乐的。 “思想进步”。读书可以消除愚昧无知,改变思想,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 才会永不枯竭,永不陈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 个人的灵魂。 “生活趣味”。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的生活,能够充实人生的情操,使人的精神生活不再单调、不再无聊,不 再乏味。在这个多彩的社会,唯有读书才能丰富人生的内心世界,便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生活中有了书 的存在,才更有趣味。读文学,升华我们的情感;读哲学,引发我们的睿智;读历史,观照我们的现实; 读天文,读地理,读科技,我们便会认识整个世界,看清脚下的位置,应该向哪里走去……当我们都捧起 书来,阅读经典,丰富人生,你就会发现阅读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 的人在谈话。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读书让生活更充实! 2.形式。写成在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21. 以“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②不得抄袭、套作;③字数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人名。 【答案】例文: 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 在我已度过的十五个春秋雨雪中,书籍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不管是学习生活,亦或是回老家过年, 耳机里流淌着舒缓音乐的时候,手中定有一本书,在每个无聊、寂寞之时点染着我灰白色的心情。 如同周杰伦在《青花瓷》中所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儿 时与书第一次相遇,就被一个个动人美好的童话所惊艳到了。此后,在每个待在楼上,听着楼下人们喧闹 声的夜晚,我的书中都有一本书,伴我走进香甜的梦里。 生活中有许多烦恼,小心翼翼按揉进心房,生怕别人笑着说不值一提长久的积累下来,就成了甜蜜又 疲惫的负担。所幸,与书相识,我在书中分担烦恼,我在《孤独的小狼》中学会坚强;在《我的天才女友》 中对友谊有了新的理解和祝愿;在《意林》和树洞先生吐露心事。一点一滴的感动,一丝一缕的醒悟,都 是与书籍在一起的时光对我的美好馈赠。 的作为朋友,我们亲密无间,作为老师,它同样给了我很多生活给不了 东西。“世界如此美好,你却 如此暴躁,不好不好”让我在愤怒时平复心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让我明白,我在芸芸众生中虽 不起眼,但也要活出自己的快乐;“每下一场雪,都是一个如泣如诉的故事”让我耐着性子,在雪花柔柔 落下的时候倾听今日的悲伤与欢喜。而在国学经典中,修身、做人、孝亲、担责、立志……一句句圣贤人 们的名言让我在不知所措的时候走向正确的前方。 那些被书籍充盈的日子是我永生向往的。在我人生的前十五年,我与书籍作伴,也希望在未来,仍和 书籍在一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题干要求以“向往那些有书的日子”为题作文,写作时需注意题目中的“书”指的是具体的 书本,是指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对人的心灵和思想有裨益的书籍或某篇文章,而不是内容空洞趣味低级庸 俗的快餐书籍。所写文章不能局限于对“书”的简单介绍,不要写成读书笔记。书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宝贵 的财富,所以该题重在与“向往”的联系,读书的过程,即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与书这位朋友一起行 走于人生的道路上,从书中汲取生命的营养,这是不可偏离的写作方向。要体现“书”的意义和价值,切 忌千人一面,拾他人牙慧,所以在写作上要有层次,不断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第二,思路。在写作之时可以从一本书的阅读体验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也可以从大局出发仅从书籍本身 的特点进行分析。写作过程中需要突出自身从中所获得的感悟和思考书与我的故事,既要展现书的内容, 也要体现自己的故事。可以采用剪接法,即裁剪生活中的故事和书中的故事,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主题一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扣人心弦,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真挚,给人以真实感和真诚感,杜绝 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要想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文章在结构上也要寻求创新,比如可选小标题形式, 罗列不同的书在成长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感悟,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亦可是书信体,感谢某 一本书给自己成长路上的心灵慰藉,直接的情感表达,易打动读者;还可以是对话体,将自己的迷茫与书 中经典话语罗列,一问一答,更形象地说明书是自己的“向往”。 第三,立意。本次作文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是难度不高,立意角度的选择也较为自由,以下三种立意角度 可供参考:古典名著,引导“我”走入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可以倾心交 往的朋友。因此,写作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传统文化领域的书籍,如《诗经》《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选择 其中自我感悟最深刻的地方,加以意境的渲染,谈谈自己在传统文化中的收获;个性化阅读,与自身成长 经历结合,引发“我”独特的人生感悟书中,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书中,总会有能够触发我们心灵 感动向往的地方。具体写作时,可以叙写自己在阅读某些文学作品时的经历,将书籍内容和自身成长经历 结合,写出从中得到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与书对话,增进生命的素养书,是人类智慧的化身。也可以站在 朋友的视角上,安排与书中人物或作者的对话,从对话中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思 想性强的作品,挖掘其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并以此来鼓励自己去努力,去追求。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