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山东省济宁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1日






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页,考试时间 120分钟,共 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 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 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共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自古以来,燕子就是诗词歌赋中的重要角色。文人墨客对燕子从不吝惜笔墨,歌咏春燕的文赋不胜枚 举,多有精粹之作。北宋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以燕子开篇,寥寥数笔,春天的勃勃生机便跃然纸上。 现代作家也一样,对春燕(刮目相看/情有独钟),①,惟妙惟肖。郑振铎先生的《燕子》,(简洁/简捷)流畅, 脸炙人口。在他笔下,燕子在阳光下微风中翩跹起舞的景像,是春天最诱人的风景。即便歇脚在电线上, ②,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2分)( A.角(jiǎo)色 吝惜 不胜(shènɡ)枚举 B.精粹(cuì) 寥寥 跃(yuè)然纸上 C.翩跹(qiān) 景像 脍炙zhì)人口 D.即(jí)便 嘹亮 惟妙惟肖(xiāo) 【答案】B )【解析】A项有误,应为角(ué)色 ;C项有误,翩跹(xiān),景像—-景象;D项有误,应为惟妙惟肖(xi ào)。故选 C。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 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角色:角色【拼音 1(普通话)】jué sè;【拼音 2(国语,南方古语,台湾标准)】jiǎo sè。引证解释: 1.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洪深《最近的个人的见解》:“角色--全剧人数,不宜太多,以能适合上演于 小舞台者为最宜。”2.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3.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角色类 1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而划分。如京剧有生、旦、净、丑。李克非《京华感旧录·由<霸王别姬>想到 的》:“每个戏班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旦、净、末、丑,在某一出戏中扮演某一个角色,除特殊情形外,几 乎都是一成不变的。”4.出身履历。《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 理角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隣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翩跹:拼音是 piānxiān,亦作“蹁跹”。形容轻快地跳舞。出自《梁书·王僧孺传》“|含吐缃缥之上,翩 跹樽俎之侧。”示例: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惟妙惟肖:拼音是 wéi miào wéi xiào,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出自蒲松龄的《聊 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读聊斋杂说〉》:“形容惟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示例:每个柱头上都雕 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景象:拼音:jǐng xiàng。释义:(1)指景色;情景。(2)指状况;气象。(3)指迹象。 不胜枚举:拼音为 bù shèng méi jǔ,胜(古时读 shēng):尽;枚:个。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 容数量很多。出自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成语辨形:枚,不能写作“没”。  成语辨析: 不胜枚举和“举不胜举”;都形容数量极多。有时可通用。但不胜枚举偏重于所举的是同一类的人或事物; “举不胜举”偏重于所举的不只限于同一类的人或事物。 【考点解析】容易读错的字: 容易读错的字:   1.因习惯而错读   如,“符(fú)合”常被错读(fǔ),“档(dàng)案”常被错读(dǎng),“粗犷(guǎng)”常被错读(kuàng)。 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①换词识别。像“符号”只有(fú)这个音,就能确定在“符合”也读(fú)。②谐音 记忆。像“装载”这个词,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为“装在”(zài)。③根据声旁来确定。如“粗犷”的 “犷”其声旁“广”的读音与“犷”的读音相同。   容易错读的字还有——号召(zhào)、挫(cuò)折、质(zhì)量、嫉(jí)妒、细菌(jūn)、剖(pōu)析、气 氛(fēn)、比较(jiào)、脊(jǐ)梁、魁梧(wú)、颈(jǐng)联——等等。可以尝试按照上面的方法记牢正确 读音。   2.因多音而错读   如“处(chǔ)理”而非“处(chù)理”,“强(qiǎng)迫”而非“强(qiáng)迫”。怎样避免错读呢?①依据 词性辨别。如,“处”读(chǔ)时多作动词,读(chù)时多作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惊不 变、处心积虑、处之泰然”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②根据字义判断。如“强”理解为“迫使、硬 2要”之意时都读(qiǎng)。所以,像“强迫、强辩、勉强、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强颜欢笑”中的“强” 都读(qiǎng)。   另外,有的多音字常被错读是因为大家对它的某个读音不太熟悉,甚至认为它只有一个读音,如“创 (chuāng)伤”而非“创(chuàng)伤”,“尽(jǐn)量”而非“尽(jìn)量”,“参与(yù)”而非“参与(yǔ)”。 这种多音字大家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先全面了解其所有的读音,然后再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准确记牢其各个 读音。   3.因形似而错读   如,“内疚(jiù)”与“针灸(jiǔ)”的读音分辨不清,“友谊(yì)”的“谊”依据声旁“宜”妄测而错 读为(yí)。怎么避免这种错读呢?一种方法是将形近字集中起来辨识它们各自的读音。另一种方法是记住 与“声旁”读音不一致的一些常见形声字,如“锲(qiè)而不舍”的“锲”到底是读(qiè),还是读(qì)。 “契(qì)”的读音我们都知道,如“契约”,再记住“锲”“契”的读音不一样,自然就会肯定其读(qiè) 了。属于这种情况的常见字还有像“缜(zhěn)密、悲恸(tòng)、绮(qǐ)丽、发酵(jiào)”等。   4.因变读而错拼   读三声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都会变读为二声(连读变调)。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 是根据读音来判断拼音就会出错。如,“窈窕(yǎotiǎo)”的“窈”常被错拼为(yáo),“匕首(bǐshǒu)”的 “匕”常被错拼为“bí”,“侮辱(wǔrǔ)”的“侮”常被错拼为“wú”等。当然,不是所有第一个字读二声、 第二个字读三声的词都是“变读”的结果。如“祈(qí)祷(dǎo)”这个词,第一个字本来就读“qí”。实际 上常见的“变读词”并不多,大家只要在遇见其时,刻意记忆一下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 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2分)( ) A.刮目相看 简洁 B.情有独钟简捷 C.情有独钟 简洁D.刮目相看 简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作答时,需分析待选词语的异同,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 可。“情有独钟”与“刮目相看”的语义不同。“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 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刮目相看”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根据第一 处语境可知,此处应为“情有独钟”。可排除 AD。 “简洁”与“简捷”的语义亦不同。“简洁”意思是(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 是指直截了当。二者的区别体现在“洁”和“捷”上。“简洁”侧重指“干净整洁、不哕唆、不拖泥带 3水”,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如郑振铎先生的《燕子》,简洁流畅。第二个空应填“简 洁”。再排除 B。 故选:C。 情有独钟:拼音:qíng yǒu dú zhōng释义:“钟”,聚集,集中的意思。“情有独钟”指对某人或某事特别 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特别喜欢、爱他、(她/它)。之所以用“钟”字, 因为古代计时多用沙漏,水漏,所以有汇集的含义。辨析 情有独钟重在一个“独”字,比情之所钟更有气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便是对情有 独钟最好的解释。情有独寄和情有惟牵的大意接近,情之惟系重在一个“惟”字,其词义力度,在情有独 钟和情之所钟之间。 简洁:拼音指 jiǎn jié,是形容词。意思是(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引申谓处世清 白无瑕。示例:冰心 《晚晴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他的简洁的讲话,是那样地雄浑而有力!”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2分)( A.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人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B.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人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C.①燕子被刻画得细致人微 ②也像“五线谱”一样 D.①把燕子刻画得细致人微 ②也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细读材料内容和各个选项可知,①的句式应该是”把“字句,因为这个句子 的主语是前句的“现代作家”;排除掉 AC;②应该是“谱成嘹亮悠扬的春曲”的主语“音符”,排除掉 B。 故选:C。 【考点解析】做句子排序题的方法步骤 做句子排序题的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读材料。解答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 第二步,理清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 空; 第三步,抓住标志。抓住语言标志,如呼应的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 第四步,语感检验。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拍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畅。 第五步,品读活运用。最后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找出作者按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表达的 思想感情。此外,可根据这种方法来仿写,想想是否还有比这种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其它更好的方法。 4这样将读与写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掌握排列句子的方法。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2分)( )A.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看视频,还能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答案】4.A 【解析】本題题考查病句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 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 的语感能力。B项有误,犯了递进不当的毛病,应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还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 项有误,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具体”和“详”重复,去掉“具 体”;D项有误,“看视频”和“还能看新闻,看直播”语义重复。故选 A。 【考点解析】修改病句答题技巧 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里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 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5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3、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中考语文中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 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例如: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朝花夕拾》 散文集 (阿长与《山海 经》) 闰土 BC《简.爱》 英国文学 章回体 罗切斯特 第一人称 农民起义 诺第留斯号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 鲁智深醉打蒋门神 基地三部曲 D凡尔纳 【答案】B 【解析】A项有误,“闰土”应为“阿长” ;C项有误,“鲁智深醉打蒋门神”应为“武松醉打蒋门神”;D 项有误,“基地三部曲”应为“海洋三部曲”。B项正确,故选 B。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 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 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 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 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答案】6. C 【解答】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 来推断词语意思。C.句意为:(千里马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不来。见:显现。ABD.正确。故 选:C。 见:xiàn,(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考点解析】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 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 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 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造”形旁为“ 走 ”,而 “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 7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 “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 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 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 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 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确实 等:(童贯)等人。 。樵:打柴。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 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 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 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 8(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 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 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 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 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 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 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 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 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 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参考答案】7.A 9【解答】本题考査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 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例句,“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句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A.而:表转折,却,但是,然而。句译: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 B.而:表示修饰。 C.D.都是表顺承。 故选:A。 【考点解析】文言文虚词答题技巧 文言文向来是语文中的难点,也是考生失分很严重的题型。文言文想要得高分,就要多积累一些答题 技巧。 解答文言文虚词题的时候,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 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 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参考答案】8. D 【解答】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错误,乙文段阐述了人才应如何发展自己,并未洋溢着作者的 不平之气,而是洋溢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德的期望。ABC正确:故选:D。 【考点解析】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向来是语文中的难点,也是考生失分很严重的题型。文言文想要得高分,就要多积累一些答题 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文言文解题技巧有哪些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实词题的时候,可以把题目中给出的词义代入到原文中。如果是通顺的,就是正确 的,如果不通顺,就是错误的。对于考生来说答这类题型,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形,明确字义,只要掌握 好这一点,那么,解题就会容易的多。 解答文言文虚词题的时候,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 10 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 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考生在答文言文分析概括题的时候,主要解题技巧就是对照法。这类提醒的错误可能是顺序颠倒、无 中生有等等,可能错的不是很明显。所以考生在答这类题型的时候需要细心,更需要结合全文来解答。 2文言文答题套路 1、一般情况下,文言文阅读中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词,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可以帮助考生理 解文言文内容。所以,考生在答文言文的时候,不要忽视注释,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才是正解。 另外,考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如果碰到读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来苦苦思索,应该继续阅读下去, 对于文言文来说,考生只要明白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全部读懂。 文言文中最难的题应该就是开放性理解题了,对于这类题,考生应该先读懂文章,明白出题者想表达 什么意愿,然后再结合自身或是现实,谈一谈启示或是收获。 文言文中第二难的题就是句子翻译题了,考生可以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先写下来,然后把这些 字词的意思和剩下的字词串联起来,这样翻译出来得分的可能性会更高。还有高考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 句式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在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做适当的调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 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第一个“其”,表反诘,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恐怕。句意:唉,难道(这世上)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考点解析】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 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 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 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答案】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解析】6.本题考査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 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侯,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 句式等断句。本句意思是:一旦日行千里的才能掌控不在于自己,反而听从于别人。根据句意和转折标志 性词语“而”,断句为: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考点解析】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 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 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12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 分)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 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分) 【答案】(1)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衬托手法与内容理解。词中的核心意象是“兰花”,次要意象“松篁和桃李” 先写是为写兰花作铺垫,作为一种陪衬,突出兰花的君子的品德。 【考点解析】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 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 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的」。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 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 的」。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 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2) 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 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先要弄懂表层含意,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是赏析句子的前 提;再从艺术手法,分析其妙处。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答题格式为: 13 手法+特征+情感。答案为: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 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此题出得相当精妙,能令每 位考生都能答出部分要点,区分度较高。 【考点解析】赏析诗句四技巧 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 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 特点 倒装句 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 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 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 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 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 特点 首句 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二)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小结:赏句类鉴赏答题模式: 描绘诗句内容 理解诗句含义 + 表达技巧、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 表达效果 (三)答题要点: 答好这类题型有三个关键点:角度、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4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诚子书)) (3)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承相》)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5)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唱 出充满信心、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 【答案】 (1)工欲善其事(2)险躁则不能冶性 (3) 气蒸云梦泽 (4)自缘身在最高层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复习古诗文名句, 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 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解答过程: (1)工欲善其事(注意“工”和“善”的正确书写) (2)险躁则不能冶性(注意“躁”和“冶”的正确书写) (3)气蒸云梦泽(注意香“蒸”和“泽”的正确书写) (4)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香“自”和“自”的正确书写)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香“长”和“沧”的正确书写)。 【考点解析】名句默写答题技巧 在语文的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加深,会渐渐的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这些文言文大多都是国之精粹, 值得我们的学习和传播,特别是里面的一些古诗文,里面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脍炙人口。虽然是好东西, 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确实一个个的堡垒,因为在语文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类古诗文的默写,特 别是里面的一些字词,一次多意,很容易搞混,使得不少同学吃尽了苦头。古文默写的出错的两大原因: (一)错字。 大多出现在一些生难字上,例如澹、亵等。出现的原因是字较难,学习时写得少,掌握不牢固。 (二)别字。 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字义,机械地记读音,随意性强而造成的别字。这类错误远远 多于错字。因此,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有效性的策略是:弄清楚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出错原因, “对症下药” 。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古文的默写呢?以下技巧值得掌握。 15 一、准确审题 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忌浮光掠影,切勿心浮气躁,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 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 二、抓关键词 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 例如 :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别的句子是______。“以花鸟拟人”就是关键 词。 三、注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 例:根据所给情境默写古诗文名句。 (1)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激发斗志,“______,______”。我们年轻人就应邀有这样的豪情壮志。 (用杜甫的诗句填空) (2)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真可谓“______,______”。他这种胸怀不 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空) 在遇到这类“运用性默写”时,这类题目取材于现实生活,设置了具体情境,考察考生从情景中筛选 有用信息,作为学生,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这种名句意识应该有。然后,再进行联 想迁移,调动积累进行答题的能力,它启示每一位学生,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 感悟准确,默写才能准,默写才能对!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语言运用(共 5分) 13.“尼山圣境”位于曲阜尼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班级组织去“尼山圣境”的研学旅行 活动你参与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 和旅行体验的结合。 材料二当下,不少机构纷纷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有的旅游项目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所谓的研学旅行。 很多情况下,将旅游行程单当作研学手册,将“了解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当作研学的核心——围绕实际 问题进行学习:本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老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上的 讲授没什么两样,没有做到让学生自主活动和研究。 材料三通过这次“尼山圣境”的研学活动,我了解到,公元前 551年孔子诞生于此,2019年是孔子诞 辰 2570年,他的思想历经漫长岁月仍然熠熠生辉。沿着圣人的足迹,我实地感悟儒家礼乐文化,接受了思想 洗礼,增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 ,研学旅行要避免“只有游没有学”和 “ 只有讲没有研 失去了研学的真正内涵。(2 分) ”,因为二者都 16 【解析】第一题考査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中“本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变成了老师或者导游夸夸其谈,老 师在景点的讲解和在课堂上的讲授没什么两样,没有做到让学生自主活动和研究”可提炼概括出“只有讲 没有研”作答。 【考点解析】提取信息 阅读语文教学如何提取信息?语文阅读考查中,能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 的一个能力。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1.直接提取文本中的词句回答 题目的答案有时就是文本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功用,议论文中 作者的见解、观点,记叙文中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等。我们只要把它直接提取出来就可以了。 2.提取文本中关键词句进行组合 在答题时,我们会发现,题目的答案有时散落在几个段落中,这就需要我们一一地找出与题目要求相 对应的原文,从中提取关键词句再进行组合。 3.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变换角度 在答题时,我们还会发现,有时提取到的信息与题目的要求相反或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的,不能直接 用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对提取的信息变换角度地进行回答。 教给学生把握信息的方法 一、通览全文,把握结构,明确思路 阅读文章,首先要做到通览全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按照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 全篇,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作者的情感走向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串联全篇的,了解这些内容是 阅读文章的基础,也只有掌握了文章结构、情感基调、文章线索、作者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 全文,这些是获取阅读信息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只有把握了全篇,才能更好地深入解读与赏析全 文。 二、明确目标、找准范围 有了对文章结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作者思路的全篇把握之后,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 与思考,感悟与赏析能力的训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对于阅读信息的把握也应该是学生自我阅读感悟品味的结果,教者所要做的便是 “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任务,给出阅读的目标或者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之 上,围绕目标或问题去寻找相关的章节或段落,进行深入研读,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剑走偏锋,泛泛而 读;应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赏析,在读中思、思中悟,从而最终有所收获!读书如同披沙拣金,要用 最短的时间搜寻获取最有价值的东西。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 17 捕捉阅读信息,一眼扫过去,就能立刻辨别出内容上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找出核心部分,这样就会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 教给学生把握信息的方法 三、摘录、提炼、综合、归纳 1.摘录法 所谓摘录法,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 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在具体的文章阅读中,则主要指抓住阅读文章的重点 内容和含有有用信息的语句,将其摘录下来。教者在培养学生运用摘录法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 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录,抓不住重点! 2.提炼法 提炼是指从阅读材料所蕴含的特点和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健康性、教育性、启迪性的思想内容和主题。 在具体的训练指导中,教师可以先训练学生从概括语段内容入手,抓住文章写了什么;然后逐步训练学生 去归纳段落大意、提炼文章观点。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文本进行相关提炼训练, 让教材中的文本成为实践材料,让语文的课堂成为实践的阵地。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材料三是某同学活动结束后的心得请据此将下面的对联补全。(1分) 上联:体悟儒风韵味 下联:(只填序号) A.指点千秋大业 B.携手诵读经典 C.弘扬礼乐文明 D.咏唱风流华年 【答案】C 【解析】(2)本题考査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況: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 意思上具有承接、通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 用字。本题注意结合材料三某同学活动结束后的心得“我实地感悟儒家礼乐文化,接受了思想洗礼,增强了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抓住关键词“礼乐”,选择对联,答案为 C.弘扬礼乐文明。 【考点解析】中考对联知识、答题方法及试题 中考对联知识、答题方法及试题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有时也会 出现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横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联也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 18 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 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等。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 对”的要求。学易语文温馨提示,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解题技巧 如果是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另写一联的题型,需要从具体的每个字、词上认真推敲。做这类题, 一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句意,据此在头脑中寻找并确定好与之意思 连贯、 相对的内容;然后再对所给出的对联细细分析,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 征;紧接着根据所想好的要写的对联的内容,与该对联在位置相同的地方的找出词性相同、词语结构特征 相同的词语与之相对,就这样一个一个词语搜寻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最后再从整体上把握,做微观 的调整和修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右图是“尼山圣境”的宣传标志,请结合画面说明其创意(说出一点即可),不超过 40个字。(2 分) 【答案】画面以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为设计理念,画面似篆刻盖下的一方印。以篆文的“尼”字,表示“尼 山圣境”。体现了汉字的传统美与千年传承的篆刻的完美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徽标类答题技巧步骤: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2.注意细节,图中数 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 括画面内容要全面。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本题题 干是“请结合画面说明其创意”,“尼山圣境”的宣传标志,画面由“尼”的篆字构成,外形像一方印, 其寓意:汉字的传统美与千年传承的篆刻的完美融合。 19 【考点解析】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中高考必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 看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 1.看清题目要求。 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 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4.答题步骤 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徽标类题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 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 是答题要点所在。 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 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漫画类题得分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 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 4.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多个角度思考创作动机,选择最佳的答题切入点。 5.答题格式 第一步,概括说明画面:画面上有……(抓住空间关系如左右、上下、背景与主体等) 第二步,揭示寓意:漫画讽刺了(揭露了……警示了……,歌颂(赞扬)了……) 图文转换题是近年来中考常考题型,也是很容易失分的题型,应该引起考生注意。图文转换类题目看 似类型多样,不好把握解题方法,其实有规律可循。 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1.读:画面组成要素。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 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 20 数要求。 图表类题解答提示:1.看清题目要求。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3.注意图表细 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4.答题步骤:第一步,进行客观描述;第二步,得出观点和结论。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和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题目,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四、现代文阅读(共 25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6题。 (10分)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 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 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 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 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 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 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 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 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 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 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 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 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 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 21 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 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 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 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 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 14.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14.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 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 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提出 问题一分析回题一解決回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 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如本文第②段论证思路是:首先用名言引出错误观点——然后进行道理论 证—-最后表明正确观点。答案如下:此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 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 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考点解析】简析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简析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归纳某个自然段、或者某部分论证思路,是一种比 较 难的题型。 大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丢分,能够 100%回答正确的同学极少。 究其原 因: 一是学生没有懂得归纳论证思路是做什么;其二是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基础知 识——不会 判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角度、论证结构和结论;其三是没 有读懂文本,弄不明白部分与部分、 句与句的关系。 一.论证思路的定义 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 最 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论证的过程越 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 12 种: 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 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 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通过直接论 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主体部分,看作者 22 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 方法 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 后, 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 说理 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 比喻 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 推理, 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 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 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 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 发出了什 么倡议或警示 【要注意的问题是】有的段落先举出 X 个论据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又举出 Y 个论据,从反面进行 论证,在解说论证思路时,要先从整体归纳其正反对比这 种论证方法,然后再针对具体的论据进行分析, 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二、判定论证结构,找到解题脉络 一部分或一个自然段, 让我们归纳其论证思路,我们只有先明确 了作者的论 证结构,才能从框架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无论是几个自然段构成的一个部分,还 是一个复杂 的自然段,都有其常规结构。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5.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案】15.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 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解析】27.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识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 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⑤段列举司马迁写《史记》获得成功的事实,论证并不 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 言而喻。 点晴: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 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响论 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慬,语言生动开象,容易被人接受。 【考点解析】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 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 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 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 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从运用举例论证方法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3 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 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 引用论证及其作用: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 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 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引用论证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举例论证及其作用: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 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 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 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举例 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 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 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 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举例论证: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 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 【答案】16.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 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解析】16.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⑦段的作用是:①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 苦难歌功颂德;②补充前文的论述的,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所以不能删。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 20题。 (15分)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24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 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 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 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离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 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 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 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 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 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 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 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 军壮士的忠骨,共有 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 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 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 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 138名。   ⑪ 来这里拜谒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谁都可以踏进烈士最后的安息地,保护这些英灵得以安息 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人们的敬仰,还有,就是人们鲜花一样的美好生活。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 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 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 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 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 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⑫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美丽宏伟,震撼人心。站在墓前, 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 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 开蒙眬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抗战的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 10天 25 时,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 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 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人世间有多少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 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⑬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 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是人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坟 墓,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成为这本无字史书中最为 辉煌耀眼的一页。见过很多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 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⑭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 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 2011–07- 09,有删改) 17.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4分) 【答案】17.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 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答出 1点得 2分,共 4分) 【解析】14.本题考査散文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 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 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 很巧妙的切点。如本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明线)和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暗线)。 【考点解析】线索的分类和作用 线索的分类和作用 分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26 6、以感情为线索 作用: 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只 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8.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3分) 【答案】18第十一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 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 人淡忘。(举例得 1分,具体分析得 2分) 【解析】14.本题考査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 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 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选文第十一 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不留姓名”和“挖 空心思置办奢华装饰”的鲜明对比,突出烈士为国捐躯虽为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 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考点解析】对比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及作用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 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运用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3.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27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 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 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 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 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9.第⑿段为什么要交代抗战时期烈土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分) 【答案】19.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哺乳的母亲,刚出来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 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解析】14.本题考査重要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 题 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 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如文中抗战时期烈土母女 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惨酷的痛恨! 【考点解析】故事情节及作用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 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 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 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作用一般有: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 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 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28 20.赏析第⒁段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20.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英雄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 方面连用两个设问,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14题详解】此题考査学生分析段落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表达效果一般从艺术手 法、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三方面来分析。文本第⒁段是文章的末尾段,艺术手法上采用 了借物喻人和设问的手法;作者表情达意上,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对读者的表达效果是:更能引 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考点解析】现代文阅读“段落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段落作用题”答题技巧 近几年,段落作用题已经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而解答这类题型还是有章可循,有法可 依的。段落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 提问变式:①为什么这样写?②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③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段落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 不管是怎么出题,都可从结构、内容和表达三个角度入手。即答题格式:结构+表达(表现手法或表 达效果)+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下面分而述之。 一、首段的作用 解题思路:文章的开头,无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与结构有关:与文题是否照应;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是否照应。(A 照应标题,开篇点题;B统摄全篇,总领下文;C引出下文,行文巧妙;D照应下文;E为下文作铺垫等。)二 是与内容有关:写了什么或者强调了什么,衬托文章的主体,抒发了什么感情,点明题旨或作者的意图等。 三是与表达有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如比喻、设问、反衬等),或表达效果分析(如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引人入胜等)。 例如: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内容: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结构: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 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二、末段的作用 结构:结尾段与开头、题目、上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 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内容:结尾段与全文内容、主旨比照,理清关系(或直接表现主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强化作者的观点;或暗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9 表达: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如比喻、设问、排比等)或表达效果(如充满哲理,委婉含蓄,戛然 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或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例如:《南山雨》第 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①结构: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②内 容: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的默契;③ 表达: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 再如:《锈损了的铁铃铛》第 17题: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内容和结构:(1)以勉儿落泪 铁铃铛这一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 情感:(2)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表达:(3)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中间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 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考虑它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关系、反衬关系、对比关系 等或作为主体内容的背景等(从内容主题上答)。二是它身处文章中间,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 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包括文题的关联及照应(从结构上答),有以下几种表述:A过渡(承上启 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B为下文铺垫;C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由上文(具体内容) 写到下文(具体内容)。三是表达上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例如:《柴禾》第 15题:第 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内 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赋予了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 作用: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 生活中的巨大变化作铺垫。 以上是对段落作用的粗浅概括。当然,段落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特殊的段落还得考虑特 殊作用,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角度,回答才更有针对性。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五、写作(共 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花店处理花瓶,我挑选了两个,问店主:能优惠点吗?她回答得很干脆:不能。 付款后,我的心情有点怏怏的。觉得店主真小气,不太会做生意,为了招揽回头客,优惠一点,让我带 着一些欢喜离开,岂不圆满?但转念一想:为什么一定是她送我一份欢喜,而不是我顺应她的心意,给予她一 份快乐呢?自己可以选择大气啊。念头一转,当下释然。 30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 文。 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评分标准 略31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