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 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惆怅 踌躇 乡愁 觥筹交错 )A. B. 虹霓 篱笆 厘米 黎民百姓 C. 强盛 强壮 富强 牵强附会 D. 殷实 樱花 雄鹰 义愤填膺 A【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A.都读 chóu; B. ní\lí\lí\lí; C. qiáng\qiáng\qiáng\qiǎng; D. yīn\yīng\yīng\yīng。 故选 A 。2. 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921年,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渴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共产党___;1941年,党中央决定将每 年的 7月 1日定为党的___;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 100周年___。古老中国历经沧桑巨变,开启民族复兴。 )A. 应运而生 C. 呱呱落地 华诞 生日 出生 出生 B. 应运而生 D. 呱呱落地 生日 华诞 诞辰 诞辰 B【答案】 【解析】 【详解】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呱呱落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与“中华民族渴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一致的是“应运而生”;排除 CD。 华诞:称对方生日的敬辞。 句中指“党中央决定”,用于自己,因此不能用“华诞”;排除 A。 诞辰: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句中指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正确; 故选 B。 3. 下列各副春联,对仗不够严谨的一项是( )A. 春临大地,福满人间。 B. 年年岁岁春满地,暮暮朝朝福盈门。 C. 牛年牛人牛气足,春雨春风春意长。 D. 好山好水辞旧岁,杏花春雨迎新年。 D【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D.“好山好水”结构是“ABAC”的格式,且两个词语都是偏正结构,“好”分别修饰 “山”“水”;而“杏花春雨”是两个名词,没有重复的字。因此对仗不够工整。故选 D。 4. 读图,按要求作答。 (1)任选一个角度,简要概括图示内容。 (2)用一句话简评画面呈现的美感。 【答案】(1)全民健身运动,倡导健康快乐人生。你看!大家都运动起来了,有的在做操,有的在打羽毛 球,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篮球,还有的在跑步…… (2)示例:运动成就健康,健身创造和谐。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观察图片,共有六组人物,每组人物都是一大一小,说明不同年龄段都在运动;且每 组人物体现的运动方式各有不同,说明大家运动方式多样化。因此可从全民健身或运动方式两方面进行回 答。 例如: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全民运动参与度不断提高,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大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进行锻炼,例如:体操、足球、排球、羽毛球、跑步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图片可知全民参与运动,姿势健美,让人感觉激情昂扬。可围绕“健康、和谐、 积极”等词语组织答案。 例如:弘扬运动精神,积极面对人生。 5. 某报社准备写一篇关于世界航空航天发展成就的综述性文章,拟在“人类征服太空”“人类探索太 空”“人类遨游太空”中选用一个作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最好?请简述选用理由,限 60字以内。 【答案】示例 1:选用“人类征服太空”,题目用“征服”二字,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探索太空的决心。 示例 2:选用“人类探索太空”,题目用“探索”二字,体现了人类对太空奥秘的兴趣。 示例 3:选用“人类遨游太空”,题目用“遨游”二字,体现了人类对太空最终的梦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在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的题目。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三个 题目的区别主要在动词的选用上,因此可以从词语含义、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哪一个更好。比如“征 服”,本义是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或民族屈服,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点霸气的感觉,从而体现了人类要探索太 空、要使太空屈服的决心;“探索”本义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这个词代表了人类的求知欲和不服 输的决心,表明了人类对太空奥秘的兴趣;“遨游”本义是漫游、游乐,给人自由自在地感觉,表明了人 类要在太空自由漫游的理想,表达了人类对太空最终的梦想。只要能够说出道理,选择哪个都可以,注意 字数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 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往往会 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 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 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 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 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 情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 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 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 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 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 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 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 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 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 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 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6. 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就会很自觉地不扔垃圾。 B. “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 C. 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 D. “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 7. 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B. 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 C. 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 D.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8.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 “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 B. 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C. “权威性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 D. 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于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6. B 7. C 8. B 【答案】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的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 判断。 A.“只要是……人们就……”表述绝对。原文在材料一第 1 段“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 丢垃圾”; C.“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理解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 2 段,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 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D.“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错误,文中没有这个意思。原文在材料二 第 3 段,分析哪些事值得做的第三个因素,“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 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不同处境下工作的感受不同,并不能得出选项的结论。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概念内容的理解。 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因果倒置。原文在材料三第 2 段,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可见是老师的态度影响 学生的成绩; B.“罗森塔尔效应”和“严师出高徒”并不是一个意思。“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效应,是 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而“严师出高徒”是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强调老师的“严格”教育; D.“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说法绝对。虽然教师的期望和鼓励能够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 但并不是说绝对杜绝批评学生,适度的教育惩戒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判断。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不符合 作者观点。原文在材料而第 1 段,“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可见 这是“不值得定律”的看法,很多时候,自己不认为值得做的事也有价值,也需要认真去做。故选 B。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 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 长,融会贯通。 ②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 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 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③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 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 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 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 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④“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 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 静观待时。 ⑤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 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就内容整体上看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正确的一项是( A. 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B. 儒道思想必须互补的缘由。 C. 儒道思想互补的文化心理。 D. 儒道思想互补的现实局限。 10. 下面关于本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 11. 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 B. 儒、道思想在社会、人生问题方面互动互补。 C. 道家循“天道”而超然脱俗,往往人情冷漠。 D. 儒家侧重讲“人道”,自然会推重社会责任心。 )9. A 10. D 11. C 【答案】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结合第①段“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 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 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可见,本文论述的主要话题是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例如,第②段“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 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既是举例论证,也是对比 论证。第③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道理论证。本文没有比喻论证。 故选 D。 11 【题详解】 结合第④段“‘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 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 然通达,静观待时”,可见“道家往往人情冷漠”表述错误。 故选 C。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 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 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 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 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 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 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 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 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 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 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 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 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 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 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 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 14公斤重的王鲑。他 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 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 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2. 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的B. “儿子 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 “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 “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13. 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 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 “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 “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14. 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15. 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12. D 13. B 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父亲一句“儿 子的鱼”赞赏儿子。 15. 【答案】 14. 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D.“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错。文中多次描写父亲,如“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 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 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B.“升华了小说主题”错。保罗只是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如“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保罗涉水 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等,保罗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本文主要人物是一对父子,梳理情节时可以从这对父子的行为入手并采用 主谓句的形式来概括相关情节。 小说的开端是前两段,写一对父子在河变钓鱼,重点描写 14 岁的儿子钓鱼,“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 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伙伴保罗告诉“我”,那是一条大 王鲑;由此可以概括出“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 的第三到七段是小说 发展,主要写男孩与大鱼之间的较量,“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一次、两 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 拢”“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 声不吭又开始收线”;而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没有求救,他能自己解决这件事。可见这部分描写的是“儿子 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 文章第八到十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写孩子追着大鱼进了灌木丛,“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 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最后他终于胜利了,“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 14 公斤重 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 边”。这部分写“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 最后一段是小说结尾,保罗想要称一下这条鱼多重,父亲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部分主要 写父亲为儿子而骄傲,“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鉴赏。父亲的心理要通过父亲的言行来揣摩。如儿子在和大鱼周旋时,“孩子的父亲 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把自己的鱼竿插到一 旁,说明父亲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已无心钓鱼;“一言不发”“站在原地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动作 和神态都表现了父亲现在有点紧张,他假装冷静,紧张关注儿子的情况;儿子被大鱼带进深水区,还掉进 了河里,但他仍不放弃,保罗想要去帮他,这是孩子的父亲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 要求的”,这表明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最后,当儿子终于捉住了那条大鱼,“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 腰把儿子抱上岸”,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锻炼孩子,让他独自来抓大鱼,这是一种深爱;当保罗 想要称鱼的重量时,“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句话体现出父亲 欣赏儿子,为之骄傲。据此理解用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表达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 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 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 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 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 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 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 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 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6.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刺广州 B. 终当不易心 C. 遏邪说 出:出任 易:容易 遏:遏制 D.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 修:长 17. 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 B. 夫君子以身立教 C. 大丈夫之心 焉:兼词,“于是”。 以:介词,用。 之:助词,的。 D. 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 而:连词,来。 18. 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16. B 17. A 【答案】 18. 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②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B.句意: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易:改变。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 A.句意: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焉:句末语气词,可不翻译。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 ①或:有人。病:以……为病,认为矫情。然:对、正确。 ②驱之以刀剑:状语后置句,以刀剑驱之,用刀剑逼迫。不为不义屈:被动句,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临: 面对。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 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 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 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 (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 “故作姿态”,“掩饰真 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 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 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 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 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 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 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 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 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 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 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 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19. 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曲由天气切入,写天色渐晚,纷纷扬扬的大雪越下越大。 B. 紧接着描绘雪花姿态、色彩,像盛开的梅花像飘飞的柳絮。 C. 接下来承上启下,写江上、傍晚下雪的景象美得像画一样。 D. 最后由景及人,写江面上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20. 下面关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中的“寿阳曲”是小令题目,“江天暮雪”则是曲牌名。 B. 元曲属于韵文,其中“暮”“舞”“絮”“处”“去”均押韵。 C. “乱舞”二字巧妙显现风声、风势,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D. 诗人善于绘形、传神,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写出无穷的韵味。 19. D 20. A 【答案】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D,“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错,“钓鱼人一蓑归去”写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 归去,并不是说渔翁急急忙忙地只披着蓑衣归去。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A.“寿阳曲”和“江天暮雪”说法颠倒。正确的说法是:标题中的“寿阳曲”是曲牌名,“江天暮雪”则 是小令题目。 故选 A。 21. 名句名篇默写。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4)《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作者享受读书之乐,不与他人攀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①. ②. ③. ④. ⑤. 以【答案】 中有足乐者 【解析】 窈窕淑女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回首向来萧瑟处 ⑥.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窈窕、淑、径、幽、禅、 萧瑟、奉。 四、名著阅读(6分) 22. 鲁迅评价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巨著《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自己的 阅读体验,简述这本书在“有趣、有益”方面的特点。(限 60字内) 【答案】示例:①有益:《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对科普的深刻省思, 激发起人们的科学探究精神。②有趣: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 昆虫。详细、深刻地描绘了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以及它们为繁衍种族 所进行的斗争等内容,十分有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昆虫记》的评价。围绕“有趣、有益”来阐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①有益:《昆虫记》是科普作品,它向我们传授科学知识,激发起人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如“邻近很 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 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让我们知道了这些昆虫都喜欢去找浆汁喝;②有趣:是指它是文学经典,采用文 艺的笔调写作。如“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中既采用对比手法,又采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突出蝉是真正的生产者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 五、写作(60分) 23. 读图、文,按要求作文。 这翘起的大拇指,展示着一种风貌,表达着一种态度,体现着一种情怀。 这翘起的大拇指,向着你、向着我、向着他,向着那些留下我们足印的经历…… 请结合图、文材料启示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选定文体,不少于 600字。注意不出现真 实地名、人名。 【答案】范文: 为你点赞 冬日的午后,我带着失败后的伤痛,拖着铅块般沉重的双腿,漫无目的地踽踽独行。 偶然间,我看到一个荷塘在远处若隐若现地闪着一点儿波光。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可却只看到一 株枯萎的荷。冬寒无穷的威力使水面上大多植物都已消失殆尽,唯有几片荷叶簇拥着这仅剩的一株枯荷, 随风无力地摇摆。 霎时,我的眼前闪过夏日的那池荷花:一把把绿色的油纸伞衬托着一朵朵怒放的荷花,荷花像是一盏 盏明灯,更像一个个轻盈美丽的舞者…… 可是,眼前的凋零之景立刻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这一株枯荷根本无法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相比拟,令人无法感受到一丝生机。 正当我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突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端着一台照相机,在池塘边全神贯注地 拍摄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不由自主地走近观看,那照相机屏幕上显示的,不就是这一株枯荷吗? 老爷爷见到我上前,便问道:“小朋友,你也经常来赏荷吗?” 我不解的问:“老爷爷,这里只有一株枯荷了,怎么赏荷呢?” 老爷爷听了,深深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荷花开时的确很美,可荷花与寒风顽强拼搏的精神, 才是最美的啊!”说完,老爷爷用苍老而有力的手指向前方。我顺着老爷爷的手指方向向前望去,看见枯 荷的茎透着一丝纤细的绿,在这绿之下则蕴含着无限的生机。茎的顶部,发出一粒粒黄绿的嫩芽,似乎在 告诉人们“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枯死的莲蓬日夜朝着东方,朝着它向往的 方向。 我霎时意识到自己的见识竟如此的浅薄。或许正如老者所说,夏日的荷花确是美丽,但人们常常忽略 了它的生长又经历过多少苦难,而这才是荷花的精彩所在,也是荷花值得大家为它点赞的原因。 是啊,一株枯荷都能忍受冬日严寒的打击,难道我就不能承受这小小的挫折带来的痛苦吗?既然枯荷 能坚强地等到自己盛开的时候,那么我也能迈向自己的目标。 枯荷,我为你点赞!是你,给我温暖,给我动力,给我正能量,激励我成长。没错,失败并不可怕, 我也要在人生中用努力绘出辉煌的图画……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审题与立意。图是翘起的大拇指,题干之文则展示着翘起的大拇指的含义:它是一种风貌,一种态度, 一种情怀。自然,我们会明白“翘起的大拇指”代表的赞扬、是鼓励、是欣慰和感激等。因此要表达的是 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肯定、支持、喜爱、赞美之情。根据“这翘起的大拇指,向着你、向着我、向着他, 向着那些留下我们足印的经历……”什么情况下你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取得荣誉, 获得成功,自己的特长或优点等,此外还可以想象诸如“为身残志不残的他点赞”“为光盘行动点赞”“为 风雨中不屈的生命点赞”等立意。“翘起的大拇指”决定了本文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 种传递正能量的言行喝彩。着眼于个人,去赞美、支持他们,这样的立意无疑是准确的,但如果能够把视 角再抬高一点,去为国家、民族点赞,为大自然的慷慨无私点赞,那立意自然高人一筹。 2.选材与构思。文贵曲,如果写成记叙文,在构思时既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之势;更要对文章 的主体部分精心进行布局,以使故事线索明了,过渡自然,情节波澜不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比如写“为 ‘吝啬’的表妹翘起大拇指”这篇作文,就可以“误会”为线索,先写表妹太吝啬,引起我的误会;然后 写表妹忍气吞声,隐瞒误会;接着写表妹在爱心行动中捐款第一,打破误会;最后写“我”理解表妹,解 除误会,如此环环相扣,自然就能打动人心。如果写成议论文,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运用生活中的鲜活事 例和名人故事、名人言论等进行论证,最后小结点题,一气呵成。也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出话题,展开 论述,最后得出观点,余味无穷。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