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1日






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12分)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作文要尽量言简意赅(gāi),不要拖泥带水,长篇累椟。 )B.暑假中,孩子们大都辗转于各种培训班,却无遐在阳光下挥汗如雨,在草地上惬(qiè )意玩耍。 C.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梦想是在砥砺奋进中实现的,广大青年应该立鸿鹄(hú)志,做奋 斗者。 D.孝妇河湿地公园里,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jié)比,水平如镜的湖面掩映在绿树浓 阴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 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 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 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其中“椟”与“牍”既是同音字,又是形近字,但 二者的意思完全不同,“椟”是“木柜、木匣”之意,而“牍”是“古时写字用的木片”,“长篇累 椟”的意思是指“文章冗长”,所以根据语境,这里应用“牍”,故A项错误。B项,根据语境, “无遐”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做某事”,但“遐”字的意思应是“远”,用在此不妥, 此处应是表达“空闲时间”的“暇”字才准确,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鳞次栉比”的 “栉”应读“zhì”,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D项错误。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稳定的竞技状态,快递小哥雷海音夺得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 年度总决赛的冠军,令人叹为观止。 B.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C.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将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也 应未雨绸缪,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1D.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百 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一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 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 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 、不合语境,等等。本题,A项,“叹为观止”的意思是“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 之至”,最初是用来形容表演的,后来也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人造物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 的某一行为,说是某某演员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但不能用于形容某人本身,用在这里形容 雷海为以快递小哥的身份夺冠,不太妥帖,适合此语境的成语应该是“肃然起敬”或“惊叹不 已”,故A错。B项,“任重道远”的意思是“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用来形 容中国书法的发展前景,恰当。C项“未雨绸缪”的意思是“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 外的事发生”符合语境。D项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 来形容习近平熟记的诗句作用,恰当。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 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 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 ,这是不足取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 号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胸,如引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 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 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 续;③重复的词句的省略;④表示思维的跳跃性;⑤表示语意未尽(话没有说完)等。B项 中“传信”“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 号;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 2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 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赢 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C.“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 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稷下学宫创立于2300年前,历经前后六代上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能力。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 ,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让”,使 句子缺乏主语,故去掉“让”;B项,缺少成分,“让该片屡屡刷新纪录电影的市场纪录”缺少 主语,应添加“观众持续的观影热情”;C项正确;D项,成分多余,去掉“上下”。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 味的寓言故事。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 赋、比、兴手法,《关雎》为其首篇。 C.古汉语中,山之北、江河之南为“阴”,山之南、江河之北为“阳”。《愚公移山》中 的“汉阴”和“河阳”,就指汉水南岸和黄河北岸,我省的蒙阴县则位于蒙山之北。 D.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小说《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 惊险,书中很多独具特色的幻想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A项中“《卖油翁》就是一则耐人寻味 的寓言故事”表述不准确,《卖油翁》是一则生动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道 理,但它不是寓言。 6.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张老师,真抱歉,路上堵车了,让您恭候了这么久! B.谢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C.感谢惠顾我们书店,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D.如果你们有学习需求,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的辨析能力。“表达得体”,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象、场 合,选择恰当的词语,依其谦敬、语体、感情色彩等,恰当地表情达意。语言得体,一般 涉及“谦敬功能词”,“谦称、敬称”,“有谦敬色彩的固定词语”、“语体色彩”等,以及避免歧 义等。A项,“恭候”一词是是敬辞,表示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对他人说的话。 这里用来形容老师“等候”学生,不得体。B项,“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称呼自己的父 亲一般用谦称,即“家君”“家父”。D项,“不吝赐教”的意思是“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 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是敬称,这里老师应该用谦辞比较合理,所以此项也不得 体。只有C项中的敬辞“惠顾”用得符合语境,得体,所以正确。 第Ⅱ卷(共108分) 二、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2分) 7. 默写填空。(7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流水不语,却传情启智。孔子立于川上,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叹;乘舟远渡津门的李白在低头的一瞬间被流水触发了乡思,“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 ” 的咏叹。 ?【答案】(1)云归而岩穴暝 (4)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曲径通幽处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 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 (3)句为记忆型默写,(1)句要注意“暝”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冥”。(2)句要注意“ 曲”“幽”字的写法,不要误写为“屈”“悠”;(3)句要注意“庇”“俱”“颜”等字的写法,不要误 写为“避”“具”“言”。(4)句为理解性默写。抓住“乘舟远渡津门”“登京口北固亭”等关键字 眼以及作者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诗的名字,然后再结合语境,特别是“流水不语, 4却传情启智”这一主旨句,寻找所选诗歌中借水抒发情感的句子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 舟”、“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注意“怜”“悠悠”“滚滚”等字的正确书写即可得 到分数 。 8. 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3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望月坏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 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 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 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 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水调歌头》一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 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中词人用“我欲”“又恐”“何 似”几个词语,写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 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 种旷达的作风。而B项中的“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的说法是错误的。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细柳(节选) 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柳少慧,解文字。 5①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但有问名 者,必求一亲窥其人。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 ②年十九矣。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 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 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 ③④细柳之名,委禽 焉。既醮 ,夫妇甚得。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⑤福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谯诃 不改,而顽冥 如故。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 ,使与僮仆共操作。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面壁,置不闻。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残秋 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 ,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 。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女曰:“若能受百杖,可 来见;不然,早复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 ⑥矣。”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 !”福大哭曰:“愿受百杖, 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勤身锐虑, ⑦大异往昔,三年游泮 。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 娘。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④醮(jiào):嫁。⑤谯诃:责备呵斥。⑥宥(yòu) :宽恕。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3处)(2分) 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答案】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一般是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 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 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所以,这句话有四层意思,根据要求断三处,按照 意思“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断开即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未尝言人臧否 ( )②辄亡去从牧儿遨( )6③数日,苦之 ()④哀求邻媪往白母( )【答案】①好坏 ②逃跑,逃学 ③对……感到苦 ④禀报 告诉 对……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 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 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如第①题中的“臧否”,可联系《出师表》一文中“陟罚臧否”中的“臧否 ”,不难判断出是“好坏”的意思。第②题中“亡”可借助《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可判断为“逃跑”,再结合语境,理解为“逃学”;第③题中“苦”,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一文中“苦其心志”中的“苦”,但此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作“对……感到苦”; 第 ④ 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白”译作“禀报”“ 告诉”“ 对……说”都可以。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其飘枭可爱/今以蒋氏观之 B.福不堪其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便更若衣/曾不若孀妻弱子 )(2分) D.不然,早复去/父利其然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A项中“或以其飘枭可爱”中的“以” 是连词“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的“以”是介词“凭,依照”;B项中“福不堪其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中的“其”是指示代词“这个”, 中的“其”是代词“余人的”;C项中的“便更若衣”的“若”是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是动词“如”;D项中“不然,早复去”与“父利其然也”的“然”都是代 词“这样”的意思。所以应该选择D项。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细柳”不是文中细柳娘的本名,而是因其身姿婀娜被戏称为“细柳”。 B.细柳追求婚姻自主,但终因无合适人选只好听命于父母。 C.长福不愿读书,被细柳打发去跟仆人一起劳作,吃穿用度和仆人一样。 D.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以至于乡里乡 亲有诸多非议。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 D项中“细柳对继子长福很残忍,不答应长福读书的祈求,还对他鞭挞斥责”的理解是片面的 ,细柳管教长福,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终让继子长福读书成才立业。所以D项的 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5)长福的成长经历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从下面选出最适宜的一项( A.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分)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不仅要对选文的主旨和内容有所 把握,还要对选择项的四句话有所理解。本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聪慧美丽又教子有方的母 亲形象。细柳之家,靠着细柳的勤俭持家,也算是殷实之家,养一个长福未尝不可,但是 溺爱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细柳深知没有丈夫后教育儿子的责任,她为长福做长远打算, 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顾及相邻对她的误解,咬牙让长福在尝尽生活的艰辛后,自主自 愿地来读书,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爱子之路,才是真爱,所以,从长福的经历来看,我 们得到的启示应该跟教育子女有关。而选项BCD是讲求学之路、远大报复的,与问题不相符 。故答案选A。 【参考译文】 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 呼她“细柳”。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 评论别人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看了很多求婚的人,都没相中 ,而她的年龄已经十九岁了。父母生气地对她说:“若天下始终找不到中意的男人,你还想 梳着丫髻当一辈子老闺女吗?”细柳说:“我本想以人力胜天;可看了这么久没见有合适的 男人,这也是我命该如此。从今往后,完全听凭父母作主。”当时有个姓高的书生,是个出 身于官宦世家的知名人士,听说了细柳的好名声,就和她订了亲。结婚以后,夫妇二人感 情很好。高生的前妻死时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如今已经五岁,细柳抚养他很周到 。长福到了十岁那年,才开始学习作文。父亲死了以后,他娇惯懒惰得不肯读书,经常 8逃学出去跟着放牧的孩子玩耍。细柳责骂他不改,仍然愚顽如故。细柳对他无可奈何,就 喊他过来告诉他说:“既然你不愿意读书,何必再勉强你呢?只是穷人家没有闲饭养活闲人 ,可换下你的衣裳来,去和僮仆们一块干活。不然的话,就用鞭子抽你,不要后悔!”于是 给他穿上破衣服,叫他去放猪。回家就让他自己拿个碗,和那些仆人们一起去吃饭。过了 几天,长福吃不了这个苦,哭着跪到堂下,表示愿意再去读书。细柳回过脸去朝着墙,置 之不理。长福不得已,只好拿着鞭子哭着出了门。秋天最后的几天将要过去,长福还光着 个膀子没有衣服,打着赤脚没有鞋穿,冷雨淋湿了,他缩着头顶活像个要饭的乞丐。村里 人见了都可怜他,那些续娶后妻的人,都以细柳娘子为戒,很多人都对她的做法不满,议 论纷纷。细柳对此也渐渐听说了,但却漠然置之,不往心里去。长福实在受不了这个罪, 便丢下猪逃走了。细柳也不去追问。过了几个月,长福没处讨饭了,才面容憔悴地回了家 ;但又不敢急着进门,只好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和母亲说。细柳说:“他若能受得了一百棍子 打,可以来见我;不然的话,他还是早一点离去。”长福听了这话,骤然进门,痛哭流涕表 示愿受棍打。细柳问道:“你今天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悔改了。”细柳说:“既然知道 悔改,就不必打了,可以老老实实地去放猪,要再犯了决不饶你!”长福大哭着说:“我愿 意挨一百棍子打,请母亲再叫我去读书吧。”细柳不听。邻居老妇人在一边劝解,最后才答 应了长福读书的请求。给他洗了头换上衣服,让他和弟弟一同学习。长福自此发奋勤学, 与以前大不相同,三年就考中了秀才。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2分) 萤(节选) 法布尔 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 耀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 宽宽的节形。而位于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 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 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 光。 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 成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 9光就是发源于这里。在这些物质的附近,分布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器官,它们都有短干,上 面还生长着很多细枝。这种枝干散布在发光物体上面,有时还深入其中。 ⑤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 合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 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 萤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 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 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⑥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 地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⑦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究竞是怎样行动才达到它调节自身光亮的目的呢?经过 观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 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 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⑧每次当我想要捕捉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它们总是爱和我玩捉迷藏。 就在刚才,我明明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 一点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 会消失掉。 ⑨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 把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空气可以流通。然后,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 这样暴烈的声音,萤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它的光亮依然如故 。于是,我又换一种方法试探,取一个树枝,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这种种方法 都失败了,各种刺激居然都不奏效,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然后 ,我又拿了我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 一些。还有一些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 像刚才一样明亮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 ,那么,它们的光亮并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 们全体熄灭光亮。 10.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3分) A.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一样,都长在身体的最后三节。 10 B.萤的亮光是靠连着呼吸器官的细管里流入的空气量来调节的。 C.写“萤总爱和我捉迷藏”是为了说明萤调皮可爱的特点。 D.外界的干扰完全不影响雌萤的发光。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与表达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逐项内容从文本中找出有 关句子,然后仔细斟酌核对,看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哪怕是一字之差也不能放过。因为本 题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只要阅读②③段即可知道雌萤和雄萤的发光器官不一 样,“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 而“雄萤则不一样,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且只能在下面发光”,故概括不正 确;C项,阅读⑥⑦⑧段,我们可以知道,写“萤总爱和我捉迷藏”是为了说明第⑥段,萤 “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的特性,故概括不正确;D项的判断,只要阅读到文章最后 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外界的干扰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但是能影响到雌萤的发光, 所以D项中的“完全”一词表达不准确,此项也是错误的;只要B项概括准确,表达准确。 11. 阅读第⑤段,提炼整合相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不超过50 字)(3分) 【答案】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由连接着萤火虫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空气 与萤火虫体内自身的“可燃物”混合,产生“氧化作用”,从而产生光亮。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 础上,有效提取信息,然后准确表达。 阅读第⑤段,我们可以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有“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 氧化作用”的概念、“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等, 然后整合,调整前后顺序使之变得简洁即可。 可燃物”“ 12. 将下面的文段与本文对比,说说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分)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后,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 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你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萤火虫靠体内产生的 一种化学反应来发光,通过控制发光器官内化学反应的开始与结束,以使光产生或消失。 【答案】该文段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在表达上体现了说明文的 准确性和科学性。而本文表达上,除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外,还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充满对萤的喜爱之情;语言生动传神,亲切自然;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这个聪明 11 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 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特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 文的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二者的说明都遵循准确、科学的前提,只不过后 者比前者在说明时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说明对象 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本文就属于生动说明。题目中给出的文段,则采用了平实说 明,解答时,紧紧抓住这二者之间的区别,联系文章中运用拟人、描写的句子,说出二者 的不同即可。如“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 或是听到了,也置之不理”等等。 13.阅读全文,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所体会到的法布尔的科学精神。(2分) 【答案】(1)善于观察,细心观察。如在草丛观察萤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 (2)反复推敲实验,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认真钻研。如第九段用不同的方法反复试验怎 么让萤的光亮停止和消失。 (3)热爱自然,热爱动物。如“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 爱和我捉迷藏”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寻找到相关句子,然 后根据句子中内容所表达的主旨,进而分析人类应该具有的品质。如法布尔在在草丛观察 萤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的部分,就反应出人物“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科学精神;如文章 中多次出现“这个聪明的小动物”“那些十分幼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可 以看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这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8分)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 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 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 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 的风筝。 12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 ,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 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 ,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 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 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 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 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 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 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 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 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 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 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 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 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 ,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 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 ,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13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 ,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 ,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 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 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 ,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 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 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 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 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 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4. 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2分) 这篇小小说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答案】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解析】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线索有:①以 人物为线索,即“人线”;②以事物为线索,即“物线”;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即“事线”; 14 ④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即“时地线”;⑤以人物心理或情感为线索,即“情感线”等。阅读 本文,标题中有“风筝”,整个文章中也是围绕“风筝”展开的:放风筝、回忆扎风筝、感叹“ 扎风筝”手艺后继无人、遇到小孩送“风筝”、最后“风筝”飞走……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 以确定本文是以物线—— “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第二个空,在给出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 中找出小说的背景,小说的背景有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通过阅读小说内容,我们看到了 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的“ 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 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 农村、吞噬土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 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15.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 括并分析。(6分) 【答案】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 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 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 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及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 ,从第10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3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我们可以概括出想到的事情有三件,即幼时学艺成功、后来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 传,然后用具体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这段情节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通常有(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 突出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使结构紧凑;(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 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 15 升华主题。结合小说的内容,作者在这里运用插叙,是为了补充交代主人公以前的身份背 景,暗示“风筝”曾带给主人公最光荣的历史,所以今天“风筝”被冷落,主人公才感慨不已 ,这样能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情节更完整,不突兀;另外,真是这段插叙的交代,我们才 能理解主人公鹞爷能那么有耐心地指导小男孩放风筝,所以这插叙也是铺垫;另外,在小 说的结尾,提到“根”的主旨,作者是通过风筝老艺人鹞爷教小孩放“风筝”来表达的,“风筝 ”就是传承的纽带,那根“线”连接着的就是“故乡”“国家”这个“根”。解答时联系作用(4)( 5)(11) 以及上面的内容,相信就会做出正确的解答。 16.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2分)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答案】“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 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 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词语 进行辨析,“掏空了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人去屋空的破败景象。第三联系 上下文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 被“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暗示作者此刻低沉而无奈的心境。 17.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 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3分) 【答案】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 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 进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 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 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的深深的依 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 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与家园、“风筝” 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16 18. 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5分) 【答案】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 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 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 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解答此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文意,明确文章中作者 要表达的多层次的内涵。“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传统工艺的高人 ,他生活的乡村的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 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 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飘逝的风筝”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 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的答案:控制人口流失,弘扬传统手艺,发展当 地特色经济产业,开展“最后的家园”教育等等,只要牵引“风筝”的那根“线”足够坚固,家 园就会依旧,“根”就还在,“风筝”就不会飘逝…… 四、专题性学习(共6分) 19.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 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叉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 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答案】示例:鲁迅散文的特点 17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 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 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 《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 的放矢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解答此题必须认真阅读要求,然后根据实际 情况解答。题目是要求做一个研究专题,而且给出了示例。解答第一题,我们可以根据示 例“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的专题,选择自己的专题,鲁迅作品入选课文很多,有《社戏 》《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这其中从题材上有小说、散文、议论文等,示例是从“小人物”做 出提示,我们可以选“鲁迅散文的语言技巧”、鲁迅作品里的“美女蛇”、鲁迅的“故乡“情结” 等来制定自己的研究专题;解答第二题,可以根据专题的选择,挑选两个学过的文章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这两个课文要能体现专题的内容,如示例中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就不能选《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因为它们是散文。解答第三题,一 定要结合研究专题的名称以及所选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切不可脱离课文实际,瞎写一气, 文不对题而丢分。 五、写作(共50分) 20.阅读下面的歌词《稻草人》(节选),以“我是一个稻草人”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 章,可不拘泥于诗歌内容。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稻草人 罗大佑 终日面对着青山 终日面对着稻浪 午后的云雀背着艳阳 那样飞 那样笑 那样歌唱 轻风吹在我身上 18 雨珠打在我脸上 晨光 露珠 夕阳 星辰 春耕 秋收 冬藏 【真题解析】 这是一则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对于材料作文来说,阅卷老师首先要先看的,是文章的 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若审题错误、立意不明、角度 失当等,即平时所说的“离题”,即使语言再有文采,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中考作 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让阅卷老师一时难以把握,最明智的做法是能让阅卷老师在最 短的时间内,比较清晰地了解作文的主题,也就是说,要在文章醒目的位置出现点题的句 子,而且,就中考而言,最好让点题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给阅卷老师留下较为深刻的印 象。基于此,本文审题立意时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重点分析“题眼”。 题眼:就是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本作文的“题眼”是句 子文题“我是一个稻草人”, 我们可以采取补充法来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稻草人?成长的路上,我是一个经历过什 么的稻草人?我是一个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做过什么梦的稻草人…… 2.理解题目的比喻意义。本文的材料是一首歌词,蕴含丰富,写出了稻草人的生活的 单调与重复、艰苦与孤独,但也写出了稻草人胸怀的梦想、守护的担当。从歌词中我们可 以理解“稻草人”的比喻意义有“有守护心的人”“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有见证、又有奉献的 人”“有初心、有梦想的人”,或者是“奉献精神” “ 守护精神”等等,理解了题目中的比喻义,就等于确准了文章的主题,这样再成文,立意 才深刻。 3.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本文的题目是《我是一个稻草人》,结合歌词材料,我们明确: 写作对象——我; 范围——“稻草人”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有意义的事…… 4.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的要求。根据题目,这篇文章详写的部分应该是“稻草人”所 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过程。 5.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往往回忽略题目下面的要求,这篇作文的 开头还有一行很关键的要求“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可不拘泥于诗歌内容。除诗歌外文体不 19 限,不少于600字。”这句要求里透露着这样几条信息:一是要展开想象;二是选材不拘泥 于诗歌内容;三是文体不能写诗歌,其他文体皆可;四是字数不少于600字。这些要求都要 一一审清,不可麻痹大意。 【写作思路】 思路一:写稻草人是自己的父母、师长,自己就是“稻草人”守护的“麦田”,自己 的成长中经历的烈日、风雨都有“稻草人”来见证,来相伴安慰;自己的成长中经历过“ 鸟雀啄食”的危险,都是稻草人来做保护;自己就是“稻草人”(父母、师长)守护的“ 麦田”(希望)。在写“麦田”成长过程中,写“稻草人”的语言、动作等,来突出对自 己的守护。这样的选材虽然显得比较普通,但恰恰是表现“稻草人”的优秀素材,只是在 写做的时候,“我”视角是从父母、师长的角度,这样构思同样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思路二:运用童话的形式写作,写自己就是一个“稻草人”,真实地站立在田野,守 护着自己眼前的田野与希望。这期间,有过孤独的侵扰,想放弃;有过风雨的侵蚀,想逃 跑;有过日复一日的持续,想半途而废……但是,想起自己肩头的责任,做事的担当,美 好的梦想,一切又都不能阻挡自己坚守的决心,所有春耕后会有秋收,秋收后会有冬藏, “稻草人”的秋收时节,也是自己圆梦的时刻。 思路三:运用议论文的格式写作,我们知道,“见证”、“责任”、“奉献”、“担 当”、“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的定位”、“守护精神”等主题都可以写出议论文体 。历史上有很多的“稻草人”:勾践卧薪尝胆,何尝不是越国的“稻草人”;伍子胥以死 相谏,一心做吴国的“稻草人”;唐雎、墨子、曹刿、邹忌,哪一个不是肩负责任与担当 的“稻草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崛起史上,从来就不缺“稻草人”般的担任人士: 邓稼先、焦裕禄、黄大年……他们是共和国最忠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是新时代的“稻草 人”……写作本文,既可选取正面的素材诠释“稻草人”的象征意义,又可从反面选材交 代丧失担当、守护责任的“稻草人”的“厄运”,从而论证做人要有所担当,担当要持之 以恒;做人要肩负责任、做人要有奉献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等观点。论证过程中,可 以在事例的论证过程中传承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范文】  我是一个稻草人   淄博一考生 风如一支笛子从田野间划过,清脆,绵长,丝丝缕缕的音乐水一样渗透到大地上。所有的 草叶都欢欣跳跃,她们用指尖捏起一缕风,和着那朵飘逸的白云,起舞。 20 我站在一株小紫花的身畔,望向这片黄澄澄的麦田。此刻,麦浪滚滚,每一粒麦子都写满 了丰盈的喜悦。    我是田间的一个稻草人。有小雀儿在我的草帽上歇脚,热风也一阵阵扑向我的脸。我不动,只 管默默站立。一个小姑娘蹦蹦哒哒走过来,正一正我脑袋上被风吹歪了的帽子,再拔一束小野 花放在我的肩头。她带着敬意看看我干枯的身躯,然后在妈妈的一声声催促中,捡起镰刀,回 家。    麦收季节,再诗意的生活也会被繁忙打乱。人们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每一株麦子都要和镰刀 来一次亲密接触。麦田里,成片的麦子倒伏下去,有些涩又有些甜的草味儿汇成一片雾气,笼 在每一块麦田上空。我看着人们割麦子。麦芒刺痛了他们的胳膊,镰刀多次割破他们的手指。 等到麦子晒在场院里,清幽的麦粒香味儿飘散在小院子上空的时候,这场麦收才正式结束。而 我,只是一个稻草人,始终守护在田间,看着忙碌的人们,不言不语。    我能做的,是将双脚深深地扎进泥土,不挪动分毫。不论是轻风柔和地拂过脸庞,还是狂风捶 打着身躯,我只管看好这田里的禾麦菽蔬。风吹起,雨落下,虫走过,蝶飞来。我默默站立在 田间,守护这块土地。这是我的使命。    每年都如此。大地有规律地重复着他制定的规则,我所能做到的,就是按照他的规则行走。看 着人们收起麦子再种上玉米,然后收起玉米再种好麦子。要不然,还能干些什么呢?我只是一 个稻草人,站在青山脚下。    世界是如此阔大,我的心里充满了向往。晴空之下碧波万里,彩云之上雁阵声声,谁说我没有 一个遥远的梦。雨后彩虹屹立在天空,我心中热血沸腾。渴望走上虹桥,俯视我为之守护的这 块土地,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模样。我也曾想象,肋下生出双翅,做一只翱翔在天际的雄鹰,东 南西北,任我飞翔,哪怕这草做的身躯散掉也无妨。   然而不能。    因为我是一个稻草人。晨光熹微中我与大地一起醒来,暮色四合中我与大地一同睡去。我的双 脚已经与大地生长在一起,默默守护着他,春夏秋冬。 21 【名师点评】 童话体裁,想象丰富。 本文大胆想象,采用童话的形式成文,将自己想象成田间的“稻草人”,从稻草人的视 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稻草人”眼中的景是那么美,孩子是那么的善良,农民是那 么勤劳……然后写“稻草人”的内心世界:心怀梦想,却甘心扎根在大地上,一心一意守护自 己平凡的岗位,突出了“担当、责任”的主题。这样的体裁往往能脱陈出新,赢得阅卷老师 喜爱。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写稻草人的所见所感,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文中所见 的有人物、有场景、有自己的内心活动。作者详写所见的场景与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突出 正是稻草人的守护,才有这样的丰收场景,正是稻草人的责任感,才有了脚下坚实的扎根 、永恒的坚守。 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本文是童话体,在充分理解了题目的比喻义后,用活泼生动的 语言,抒写了一个有责任感的“稻草人”。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眼中所见到的景色 ,赋予景色画面感;通篇拟人的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将自己对麦田的守护与喜爱之情 寓于生动的描写中,真挚而贴切。 22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