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河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下载

  • 最近更新2023年07月20日






河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2分)(2017•河南)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踏实/踏青 B.孵化/浮雕 C.角色/角逐 D.旷野/粗犷 奢靡/风靡一时 鞠躬/笑容可掬 推磨/磨杵成针 剽悍/膘肥体壮 低声悄语/悄然泪下 风流倜傥/丝绸之路 烟熏火燎/星火燎原 踌躇满志/铸就辉煌 【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11:多音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需要结合所学和词义加以判断. 【解答】A.tā/tà mí/mǐ qiāo/qiǎo; B.fū/fú jū/jū tì/chóu; C.jué/jué mò/mó liǎo/liáo; D.kuàng/guǎng piāo/biāochóu/zhù. 故选:A.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 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2.(2分)(2017•河南)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壁垒易拉罐娇生惯养独竖一帜 B.咋舌顶梁柱责无旁贷黯然失色 C.静谧蒸溜水花枝招展立竿见影 D.提练满堂彩无动于衷别出心裁 【考点】14: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 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独竖一帜”应写作“独树一帜”; B.正确; C.“蒸溜水”应写作“蒸馏水”; D.“提练”应写作“提炼”. 1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平时留意这些基本字词的书写即可.当然认真审题确定词语在句中的 意思是也很重要. 3.(8分)(2017•河南)古诗文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马作的卢飞快 ,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解答】答案: (1)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殆)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点评】该题要求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 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 4.(4分)(2017•河南)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殿宇藏魔君,仙观有灵根。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在该地发生的故事。 ①龙虎山伏魔之殿(《水浒》)②万寿山五庄观(《西游记》) 【考点】F2:名著情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 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西游记》和《水浒传》名著情节的掌握程度. 示例:①传说张天师在此地封存了许多妖魔鬼怪,并在井盖上贴封存条,以防妖魔逃脱.洪太尉 2私自打开封存的井,结果放出众多妖魔到人间,这便有了水浒108个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②师徒 四人路过五庄观.八戒怂恿悟空去偷人参果,两个童子将师徒四人锁在屋里又恶语相加,激怒了悟 空推倒人参树.五庄观主不放行,捉住四人要他们医好树.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救活人参树, 脱离了苦境.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 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5.(2017•河南)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存温情。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 的深 情厚谊的故事。 ①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格力佛游记》)②阿廖沙与小茨冈(《童年》) 【考点】F2:名著情节.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 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童年》 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是讲述阿廖沙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的自传小说,是阿廖沙(高尔 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 ,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 答案: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 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擅长跳舞,幻想着有一副好嗓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 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6.(4分)(2017•河南)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 为什么能走红呢  ?靠的 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归根结底, 追本溯源  。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考点】75:续写 补写 改写句子. 3【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通读句子,根据句子前后语境来补写. 【解答】第一空,要注意前半部分阐述民谣走红的现象,“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 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这三句是阐述走红原因,可知前面填“为什么这些民谣能走红呢?” 第二空,要注意所填句子与“归根结底”是并列的关系,所表达的意思属于同义反复,填“追本溯 源”. 答案:为什么这些民谣能走红呢?追本溯源 【点评】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自然,保持语言连贯.这方面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 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语境 、句式的协调一致. 7.(8分)(2017•河南)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 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图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 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行“惊蛰计划”,以彰显“不甘潜伏,用于探索”的精神。 (1)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二十四节气》图,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 4(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70 字以内) 【考点】C7:材料阅读. 【分析】本题围绕“二十四节气”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报道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材料二,给出《二十四节气》图;材料三,指出“二十四节 气”从春 秋时出现一直使用至今. 【解答】(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仔细的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再按一 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将画面内容简述出来. 从整个画面来看,古人将全年等分为“二十四份”,中间的每一份代表一个节气,画面的四角有四 幅小画,上面分别有文字标注,并与节气图中的时间相对应.介绍时可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进 行,先介绍图的布局,再分别介绍四个小图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内容介绍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对说明的对象有个整体 的了解,再组织语言进行介绍. 从材料一可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认识“时 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材料三可见,“二十四节气”现在仍在使用 ,其中每个节气蕴含的精神内涵还可对人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 答案: (1)“二十四节气”将全看分成四个部分,立春(2月4日)要播种,立夏(5月5日)百花开,立 秋(8月7日)大丰收,立冬(11月7日)万物冬眠. (2)“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农业生产、生活的准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 功,能激起国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能增强国民的自豪感.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 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 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 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 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58.(16分)(2017•河南)阅读下文,完成 下列各题。 惟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 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 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 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 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 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 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 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 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 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 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 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 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 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 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 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 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 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 6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 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 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 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 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 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 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 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 然出现了意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考点】9E: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讲述了因病住院的岳老师在病房中和小病号成了一对师生.她们总在一输完液后 就开始学习,岳老师也为自己能在病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而高兴.而小病号时常因诗歌的难背而生气 ,以自己的生命快结束背这些没用为借口不愿背诗,岳老师感到痛苦.当小病号有一天因病重要转 院了,岳老师赶紧为他编写了一本教材,看着小病号的离去无比的伤感,而听到窗外小病号流利地 背出了那首难背的诗句,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泪水.文章写了两个病人,他们因病结识,又因 病分离,这道伤感的离别诗更人让人无限伤感.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生命的抗争”指什么 ,然后再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概括.岳老师与小病号都因病住院,他们的生命受到了疾病的威 7胁,“抗争”指的就是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不畏疾病的行为.纵观全文可见,主要表现在: 二人不顾病重而成为师生,仔细的学习;岳老师日夜细心的关爱小病号并照顾他;小病号病重转院 前夕,岳老师赶紧为小病号编写一本教材;在离别时,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首很难记住的诗.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事件来分析.第一次哭,是因为岳老师让 小病号背的诗,他三天都没背下来,生气地说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背这些没用.岳老师躲出去哭 ,一是为小病号年纪小却病情严重而伤心,另一方面是为孩子太小还不懂得生命的意义而伤心;第 二次哭是因为小病号在离别时终于背出了那首难背的诗,岳老师感到无比的高兴,同时想到小病号 病重转院,为他的病情而担忧.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分别按后面的要求,从人物描写及词语的运用角度来赏析即 可.第一句,是对岳老师的神态描写,“苍白”表现了她身体很差;“一丝红晕”则形象地表现出 岳老师为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她为自己能在病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而高兴.第二句是对岳 老师的动作描写,“一输完、马上”表现了岳老师心情的急切,说明岳老师认为教小病号学习是她 最幸福的事.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标题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主要有:①突出 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指明文章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服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本文的标题是一句诗,首先可以想到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这首难背的诗而展 开,标题就是本文的线索,同时标题又暗示了别离,与结尾情节相符. 答案: (1)①岳老师不顾自己的病情在病房中教小病号学习,提问题考小病号;岳老师日夜陪伴在小病 号身边照顾他;②小病号病重转院前夕,岳老师深夜不眠为小病号编教材;③离别之际,小病号 最终背出了整首诗. (2)①为小病号的病情严重而伤心,也为孩子太小而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伤心;②为小病号临 别背出那句诗而欣慰,也为不知以后能否与小病号再见而伤心. (3)A、采用神态描写的方法,“终年”“苍白”写出了岳老师身体状况很差.而“一丝红晕”与 “苍白”形成对比,写出了岳老师为小病号讲课时的激动心情,体现了岳老师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 解.B、用了“一输完、马上”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岳老师迫不及待想要教小病号学习的急迫 心情,说明岳老师在病房里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教小病号学习是她觉得最幸福的事. 8(4)①这是本文的线索,本文围绕着这句话展开.②暗示了离别,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题 目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分析标题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陈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 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具有隐喻象征意义. 9.(12分)(2017•河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与 2009 年 10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 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 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 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 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 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 ,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 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 ,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 9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 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 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 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 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 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引出说明的对象,交代探究的原因;第二部分 (②~⑤),按时间顺序,介绍宣纸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第三部分(⑥),总结全文, 再次强调宣纸在中国书画艺术中重要作用,并表达深情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解答此题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 意、中心句.文章在第②~⑤段,按时间顺序,从唐朝宣纸的起源,一直到现代社会宣纸的使用 ,对宣纸的发展演变做了具体的介绍,从这些段中筛选内容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 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根据句子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将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进行了比较,运 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绵柔度高、润墨效果更好.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第一个加点词,可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 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相对 ”在句子中起到了限制作用,表现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第二个词“崭露头角”用了拟人的修 辞写宣纸,则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0 答案: (1)①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 产地命名的.②宋末至明朝中叶,“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③明 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④如今,“宣纸”用泾 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托用纸.(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2)作比较;(1分)把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作比较,突出强后者绵 柔度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意思对即可,3分)(共4分) (3)“相对”示例:“相对”表限制,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纸 业快速发展物条件.(2分) “崭露头角”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独特品质开始显示出来,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2分)(共4分) 【点评】本阅读第(2)题是说明文阅读的典型题,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 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10.(10分)(2017•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11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 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 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 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 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 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 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 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 12 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 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 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 )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 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 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 再解释词语. A句意: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 :使…听到 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 :在国外 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 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 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 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 ,时而看不见.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 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 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 心境. 13 答案: (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 ,时而看不见. (3)文章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写:水尤清 冽,突出水清;又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从谭中鱼、阳光、影子这些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4)作者心境孤寂,再加上环境清幽,故倍感凄凉. 【点评】“之”的用法: ①如鸣珮环,心乐之(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11.(4分)(2017•河南)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考点】EJ:边塞征战诗. 【分析】这是一首抒怀诗,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 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 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解答】(1)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 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 ”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14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 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 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这个典 故委婉的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 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 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 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的意思是: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答案: (1)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译文: 西北边塞秋来风景与江南不同,大雁南飞去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 号角一起响起,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 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 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 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四、作文(50分) 12.(50分)(2017•河南)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越来越 坚强 的我 要求: ①现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考点】L2:半命题作文. 15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语是补充的词语.“我”则是本文叙述的 人称.“越来越”点明自己的转变过程,也是本文叙事的重点内容. 【构思选材】先补充恰当的词语.例如,可以补充“坚强”、“勇敢”、“机智”、“美丽”等等 .所补充的词语就是“我”的个性特点.这个特点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体现的.因此,可以通 过写几件事情,从而体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假如,我们所填写的词语为“坚强”.就要紧扣文章 的题目,写几件自己变得越来越坚强的事件,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写作手法】应该使用对比写法、细节描写等,使自己的形象丰满,使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充分体现 出来. 【解答】【范文】 越来越坚强的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坚强.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绚丽.我经历了时间的历练 ,变得越来越坚强. 以前,我是懦弱的,无力反抗他人的打压,同学们都瞧不起我,认为我一无是处.遇到困难就会被 打倒或哭泣,不能勇敢地去面对.我希望能战胜困难,变得坚强起来.可我的能力不足,不能冲出 去,或许是我没有勇气,不相信自己. 有一次,冬天下雪路面结冰了.父亲送我去上学.他走在前面,我跟在他的后面.慢慢地走着,父 亲在前面走两步等等我.害怕自己走远了,我没跟上会摔倒的.我刚开始不在意,认为没有什么. 走了一会儿后,我有些着急了,心想:这么冷的天,父亲走路还要等我.我有些过意不去.便加快 了脚步.不料,一个踉跄,我不幸摔倒了.摔得我痛苦不堪,站不起来,多希望有人能来将我扶起 .父亲并没有马上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我抱怨父亲.我怕父亲冷,才加快脚步,不幸摔倒 了.父亲不但不扶我,还说我自己不小心.我决定与父亲怄气.不站起来,即使地面很寒冷.这时 ,父亲终于走了过来了,我立刻开心起来.父亲走到我面前,蹲下来.他并没有马上扶起我,而是 轻轻地和蔼地告诉我.说:“女儿,你要坚强,要自己站起来,父亲不可能每次都在你的身边,在 你遇到困难时,将你扶起来.你要自己爬起来,重新面对生活,大胆往前.”说完.父亲将我扶了 起来.并且告诉我:“这是父亲最后一次扶你,以后你要自己站起来.”父亲带着我走向了学校. 16 我想了想父亲的话,觉得无比有道理. 父亲不可能每次都帮助我,我要自己救自己.自己坚强起来.克服困难,大胆走向前方,前面的道 路是光明的. 在我刚刚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面对这个一无所知的世界.一时,真的适应不过来.中学的学习生 活真的很紧张.我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节奏.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刚刚进入中学 或许就是这样.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倒下使我失去了信心.我如同一个小乌 龟开始缩进了自己的背壳.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的哭泣.    看着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那么的轻松而又自在,再瞧瞧自己一副垂头丧气的脸色.我好像站在黑暗 而他们却站在光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光明中,太阳照射下来,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在 黑暗中,只能与微弱的月光与星光相伴.    回到家里,面对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依旧没有食欲.晚上睡觉也常常做一些噩梦.我终于, 我终于再也受不了这如此万痛般,没有快乐的生活了.我决定我一定要走出阴影,面对那明日高高 升起的太阳.    我开始鼓起了勇气地向爸爸倾诉自己的苦难.倾诉中,我哭得是那么般痛苦.我觉得自己的困难是 那么的大.爸爸后来亲切地告诉我,人活着,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不能因为克服不了而失去了 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你应该试图去解决,要坚强.    也是在那一次的倾诉中,我又重新穿过了黑暗,看到了黎明的太阳.我兴奋极了.接下来的生活将 是那么的快乐、轻松、自在.我喜欢这种感 觉,喜欢这种考试吧无虑、充满阳光的感觉.我觉得 坚强其实没有那么的困难. 坚强是滔滔大江的河流,没有它,就只是一片泛滥的波浪.所以我要坚强.坚强让明天更好. 【点评】本文通过自己叙述自己之前的懦弱的表现,再详细叙述自己变得坚强的具体经过(两件事 17 情),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本文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叙事上则紧扣“坚强”一词,使用了夹叙夹 议的写法,使主题得以突出. 13.(2017•河南)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现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然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 的弧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情?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考点】L4:材料作文.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篇幅短小,通过抓关键词法,我们得知:材料 中的关键词语是“总要低飞”来“积蓄力量”,因此,很容易就能从中总结出“厚积方能薄发”的 道理. 【构思选材】本次作文, 因为不限制文体,因此在围绕“厚积方能薄发”这个主题构思的时候,可以按照记叙文的思路写作 ;也可以按照议论文的思路构思.例如,如果要写成议论文,我们可以这样构思:先从材料中总结 中心论点,再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及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尤其要联 系生活经历来写,才能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写法指导】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如果选择议论文,想要做到出类拔萃,就要在论据、论证方法 、论说语言等方面至少实现一项突破:论据要力争丰富、多元、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方法要综合 运用多种,摇曳生姿;语言要有理有力有文采.如果写成记叙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对 比写法、细节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凸显“厚积方能薄发”这个主题. 【解答】【范文】 厚积,方能薄发   玫瑰不停地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等到来年春天开出那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小溪平缓地流过山涧,不停地奔跑着,翻越高山峡谷后,变成了大河. 18 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现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然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 的弧线.    同样,人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会在积淀中成长,变得强大.就像尖茅草那样,在积蓄 了足够的营养之后疯狂地生长,最终变成了“草原之王”.   厚积,方能薄发.王羲之用他那神奇的双手,开启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风.    他从小跟随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开始钻研书法论著,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刻苦临摹名家手 迹,不停地思考和揣摩字体的结构、架势与笔画,因为练字不辍,笔、砚就在门前的池塘里清洗, 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池.长期的苦练、积累,使他的书法由模仿到创新,由传承到出神 入化,俊逸妍美.    厚积,方能薄发.因为重视基础,重视积淀,王羲之练字,据说每天是从“点”开始,坚持了一生 ,正因如此才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行书”.    薄发,源于厚积.人们只看到沈从文先生用他那华美的笔,将湘西小城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却不 知他历经了多少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与世态炎凉,考察了多少凤凰城的风土人情,拜访了多少熟知凤 凰典故风俗的人物,阅读了多少本有关凤凰城的典章书籍.他像尖茅草一样,耐得住寂寞.扎根的 过程是漫长的,把“根”扎向文物、经典,艰辛地积累资料…于是一部《边城》横空出世.    厚积,方能薄发;薄发,源于厚积.因为重视积累,沈从文先生将亲身经历的悲欢离合注入到湘西 的美魂中去,于是,他眼中的湘西变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    “厚积”与“薄发”是辩证并相互转化的.只要坚持住自己的目标,立足长远,就有了向下扎根的 源源动力和清晰方向,成为后来枝繁叶茂的可靠支撑;只有放得下面子,向下扎根,不被短期效益 和一时得失迷住双眼,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反之,则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积淀中成长,享受过程中那积淀的痛苦,会品尝出苦尽甘来的味道.因为厚积 19 ,方能薄发. 【点评】本文以“厚积,方能薄发”为中心论点,以王羲之和沈从文为例,前者论述“厚积,方能 薄发”,后者论述“薄发,源于厚积”,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关系,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点明论点. 20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