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 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 4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惬(qiè)意 B.充塞(sè) C.嗤(cî)笑 D.悖谬(miù) 【答案】A 吞(tûn)噬 舷(xuán)窗 魔爪(zhǎo) 按捺(nài) 同捐前嫌(xián) 大名鼎(dǐnɡ)鼎 磕磕绊(pàn)绊 喇叭声咽(yè) 【解析】B“舷窗”应读xián ;C“磕磕绊绊”应读“bàn”;D“按捺”应读“nà”。故选:A。 舷:读作xián,本意为船、飞机等两侧的边沿。 绊:读bàn。指的是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在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常用。古人称马腿被绑缚为“羁” ,称牛脚被捆绑为“绊”。 捺:注音:nà。基本字义:1.使劲摁:~手印。2.控制:~住性子好好说。3.汉字笔画,从上向右下 的斜笔,在将写完时略有波折。 本题考查对汉字的正确认读。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常 见字、多音字及生僻字的读音。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认读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紧俏 B.请贴 C.驽钝 D.份额 【答案】D 金壁辉煌 痛心疾首 未雨绸缪 芳草萋萋 不可名状 眼花撩乱 新陈带谢 奄奄一息 【解析】A:金碧辉煌;B:请帖,眼花缭乱;C:新陈代谢;D有错别字;所以选D。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金碧辉煌,意指金光碧色,彩辉夺目。比喻陈设华丽。形容建筑物装饰华 丽,光彩夺目。语出 《西游记》第四回:“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红楼梦》第二六回 :“﹝贾芸 ﹞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烁。” 【眼花缭乱】拼音是yǎn huā liáo luàn,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近义词是目不暇接。 【新陈代谢】机体与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 新陈代谢。 1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 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商家为何在频繁上黑榜后仍安之若素,这背后,违法成本低是一个主因。 B.村民集中居住区内有医院、幼儿园、便民服务站等,现在的乡村已今非昔比。 C.千万不能死要面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亲人面前,面子真是一文不名。 D.机会主义盛行,渴望事半功倍的“捷径心态”,在一些年轻人心中潜滋暗长。 【答案】C 【解析】C望文生义,一文不名:含贬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出自 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邓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示例:如果他有钱给那些人行点贿送包’烟钱’,也就过去了;可是他身上~。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 第21章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电子作为老牌央企,35岁以下员工占70%以上,是一群有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 B.中国家庭自行车健康营活动旨在以活动加赛事的形式,普及并宣传自行车绿色出行。 C.通过阅读《格萨尔》这部文学巨著,使我了解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 D.记者获悉,2017 年第一对圈养大熊猫双胞胎于 4 月 24 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出生。 【答案】D 【解析】A偷换主语:“中国电子”不能说“年轻人”;B语序不当,“普及并宣传”改为“宣传并普及”;C缺 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没有语病,所以选.D 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判断。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 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 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 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②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 ④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 A.①④③② 【答案】A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解析】 2试题分析:本题通过空前提示语“浓缩“首先确定含有“展示”和其并列的首句①,排除CD项,然后确定 ②③的先后,很明显③中的“诗歌情怀”“渗透”和②中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生长”构成递进关系, 先③后②,选①④③②。 递进关系:是指能够表示在意义上进一层关系的,且有一定逻辑的词语。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 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B.宋濂,明代散文家。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的赠序。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D.荷马史诗指古希腊两部著名诗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行吟诗人荷马所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他的《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表述错误,因为《囚绿记》是陆蠡发表于19 40年的一篇散文,该散文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 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作品借物抒 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 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所以选A。 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 、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本题根据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一年级的第4课《囚绿记》 判断正误,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现代文阅读(15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8 题。 银河系中栖息着数千亿颗恒星,它们彼此差异极大,这种差异部分源于它的庞大。每一 颗肉眼能见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它的成员。银河系是如此巨大,太阳绕其中心运行一周 需要 2.3 亿年。设想一位天文学家用 1 厘米代表日地距离来绘制银河系图,他将需要一张比整个地球大得多的纸才能完全包容银河系。在这张图 上,银河系中心到太阳的距离是 1. 7 万千米,相当于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实际距离 2.7 万光年。 甚至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也不足以描述银河系的大小,因为太阳离银河系边缘比离银河系中心更远。 包含太阳在内的银河系盘体叫做银盘,它是银河系中呈烙饼状的明亮部分。 它含有旋臂,使得在银河系外的观测者看来,银河系就像一架玩具风车。银盘边缘到其中心 大约 6.5 万光年,所以银盘的直径约 13 万光年。但银盘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有些不属于银 盘的恒星,还远在它的外边。 在这些遥远恒星之外,银河系统治着一个范围超过百万光年的王国。至少有 10 个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在围绕银河系运动,如同一群卫星绕一个大行星运动。这些伴星系是受银河系万有引 力控制的银河王国的属地。其中最大也最著名的两个是含数十亿颗恒星的大、小麦哲伦云,而银河王国的 最遥远前哨基地则是离银心约89万光年的一个仅有几百万颗恒星的矮星系。 3(节选自〔美〕肯·克罗斯韦尔《走马观花看银河》,有删改) 7.下列不能说明“银河系是如此巨大”的一项是 A.如果用1厘米代表日地距离来绘制银河系图,需要的纸将比整个地球大得多。 B.太阳到银河系中心有 2.7 万光年,而太阳到银河系边缘距离更远。 C.包含太阳在内的银河系盘体叫做银盘,它是银河系中呈烙饼状的明亮部分。 D.银河系统治范围超过百万光年,至少有 10 个伴星系在围绕它运动。 【答案】C 【解析】ABD项都通过列举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银河系是如此巨大”,C项只是说明了太阳和银河系 的关系,并不能说明“银河系是如此巨大”,所以选C。 【考点定位】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源于它的庞大”用“部分”来界定影响银河系恒星差异的因素,用语准确。 B.“银河系就像一架玩具风车”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银盘的形状,说明形象生动。C.“有些不属于银 盘的恒星,还远在它的外边”中的“它”指代的是银盘。 D.本文依次从太阳、银盘、伴星系的角度说明银河系的巨大,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答案】D 【解析】D项“运用的是逻辑顺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因为“从太阳、银盘、伴星系的角度”,运用的是 由里到外的空间顺序,故选D。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 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 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 廊柱——屋顶—— 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 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 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 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 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这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课 ①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媒体报道,最近上海一些中小学校将吟诵经 典、学民俗、猜灯谜等传统活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以此作为“开学第一课” 的主要内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中,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 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开学第一课”中开宗明义地摆明它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 喜欢传统文化,当然是必要的。 ③但问题并不止于此。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这一课,关键还在于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近 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然而,大潮之中,泥沙俱下,一方面,传统 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另一方面是推广者、教育者在具体操作中的偏误。 4④比如《三字经》和《弟子规》中,固然有教导人严于律己、敬亲尊师的一面,但也有 强调绝对服从、愚忠愚孝的一面。古诗词数量庞大,不知凡几,情怀高蹈、意境开阔的佳作 当然不少,但无病呻吟、闺阁艳情的作品就不适合孩子学习。传统民俗中,有很多老祖宗留 下来的讲究,但也有很多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更有一些“学习”,流于哗众取宠和形式主 义,一说传统文化,就是穿汉服、行跪礼、拜孔子,重表而不重里,重仪式而轻内涵,有追逐热点之心, 无真诚教导之意,并没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⑤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容易形成风潮,但风潮,终有退去的时候。英语成了热门,大家 都拼命学英语;诗词火了,不少人又开始背诵诗词;更有甚者,国学热中,有人将国学与升 学挂起钩来,使它变成了学生们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是功利 而短视的。 ⑥传统文化的学习,并非照搬照套,它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真加以鉴别,在发展中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是 一场“运动”,更不是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润, 这样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 ⑦唯其如此,才可能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让它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血脉中继续滔滔奔流。 ⑧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已经下课,但传统文化的大课堂还在进行。希望它不仅是“第 一课”,也是日常课;不仅是“泛读课”,也是“精品课”;不仅是“课内课”,也是“生活课”。 它其实也是社会、学校和家长一门共同的课程。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宋詹詹)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小学教育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孩子们从小熟悉、喜欢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 B.传统文化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C.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润。 D.传统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滔滔奔流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答案】D 【解析】D“传统文化已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滔滔奔流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和原文“唯其如此 ,—– 而优秀传统文化,也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民族文化血脉中继续滔滔奔流”不符,混淆模态,把可能性 变成了必然性。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 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下列不属于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一些学校将传统活动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 B.没有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C.具体操作流于形式、哗众取宠,重表不重里。 D.对传统文化的学校容易出现跟风现象。 【答案】A 【解析】A.一些学校将传统活动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这不是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在“开学第 一课”中开宗明义地摆明它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 喜欢传统文化,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并不止于此”,这是混淆是非,所以选A. 5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段引出论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 B.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大潮中,泥沙俱下。 C.第六、七段指出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D.最后一段发出呼吁,提出了让传统文化成为日常课等主张。 【答案】C 【解析】C.“第七段指出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因为第七段讲的 是正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惟其如此”中的此指代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后面谈的的 是意义。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始一反焉 始:开始。 C.固不可彻 彻:通,贯通。 亡:通“无”,没有。 D.河曲智叟亡以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 断字词义。B.始一反焉 始:才。翻译:一年到头,才往返一次。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 6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 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之南 C.汝之不惠 B.惩山北之塞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C.汝之不惠 之: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之: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 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答案】B 【解析】B“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概括与分析错误,因为“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建议的是 大家的建议,并非愚公的主张,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7。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 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 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 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 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 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 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无 法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 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 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 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 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Ⅱ卷(共 108 分) 注意事项: 判断题、多项选择题,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指示的位置,按题目要求规范填涂; 主观性试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 卷上无效。 四、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一)文言翻译(6 分) 15.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分) 【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答案】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 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 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以、曾、丘”;2句中“闻、已”都是得分点。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 16~17 题。 浣溪沙(应是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6.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5分) (1)词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尽头的劈头质问开篇,传达出无尽悲愁。 8(2)“往事知多少”有对过去的回忆,更有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沉重感慨。 (3)“又东风”,描写又一年春天来到,表达了词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把对故国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中,抒情委婉含蓄。 (5)结句以一江浩荡的春水比喻无尽的愁绪,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答案】(1)B (2)A (3)B (4)A (5)A 【解析】(1)分析和鉴赏错误,因为“春花秋月”在词人眼里并不美好,“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 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2)分析和鉴赏正确。 (3)分析和鉴赏错误,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 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哪里有丝毫喜悦之情。(4)分析和鉴赏正确。(5) 分析和鉴赏正确,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 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 ,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 为鉴赏评价D。 17.词的下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 分) 【答案】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无限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 【解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 体写“回首”“故国”的——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 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 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 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 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 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9(三)默写名句名篇(5 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 (2)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贫贱不能移 (2)长风破浪会有时 (3)巴山夜雨涨秋池 (4)千骑卷平冈 (5)落红不是无情物。 【解析】注意“贱”“长风”“涨”“冈”“落红”不要写错,尤其是“长风”容易写成“乘风”,“冈”写成“岗”。 冈与岗的区别:冈的意义相当于山,山峦,山脊,山梁即山冈。岗的意义介于岭与坡之间。后引申这 守卫的地方,如门岗。由岗位再引申为职位,如定岗定编,站好最后一班岗。古岗与冈二字通用,特别是 用作地名的时候。如井岗山,也写作井冈山,究竟那个正确,我也说不清楚。他们主要的区别不在意义, 而在语音。冈为平声,岗为上声。岗,是后造字,《集韵·唐韵》认为:“冈,俗作岗。”就是说,“岗”是“冈 ”的俗字,音、义皆同。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冈和岗成了两个音义皆不相同的字。岗,音ɡǎnɡ,含义有 三:①低矮的小山或高起的土坡,如“黄土岗儿”、“岗地”(坡度较平缓的丘陵地带的旱田);②平面凸起的 一长道,如“胸口上肿起一道岗子”;③碉堡、哨卡、军警守卫处所及其引申义工作职位,如“岗楼”、“岗卡 ”、“岗哨”、“岗亭”、“岗位”等。 在现代汉语里,岗字使用频率高于冈字,因此,山冈、冈陵、冈峦常错作山岗、岗陵、岗峦,景阳冈 、井冈山也常错作景阳岗、井岗山。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文学作品阅读(18 分)(暂无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18 分) 暖冬祥发爹再次见到眼前衣服褴褛的中年妇女和脸色蜡黄的小女孩,已是三天以后。 其时,他在村后山峦上自家长势不怎么齐整的甘蔗地里巡查,心里估摸着年前节后砍甘蔗的收成。时 值腊月,天气死冷,他抽着烟叶御寒。 母女俩是被小舅子推扯吵嚷着上来的,小舅子的身上穿着他这辈子再熟悉不过的军用棉大衣。 祥发爹头一次见到这母女俩,是在自家庭院的瓜棚架下。那会儿,老伴儿菊英把她俩当 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菊英对他说,母女俩是从她娘家四英岭对面人家来的。走亲戚迷了路,人生地不熟,她 是凭着她们打听人家的乡音辩出来的;还说,出门在外,客从乡来,饭桌上,不过是多一副 碗筷而已,菜肴丰盛倒在其次。 当夜,母女俩就在庭院东屋住下。东屋是儿子当兵前睡的地方,除了儿子读中学时的书 籍,还有一件儿子前年探亲捎带回来的军用棉大衣,好厚的棉绒,热身暖心。棉大衣平时也 很少用,只有每年砍了甘蔗,跟车赴县城守夜过磅,才穿上挡挡风寒。如今,多了一对母女, 家里又没有备用棉被,只好取出当铺盖。 10 次日,祥发爹起身时,日头已一树高了。菊英做好了早饭,却不去喊醒那母女俩,说人家一路投亲, 太疲倦就多睡一会儿。等到祥发爹洗漱妥当,又抽了一锅烟叶,终于憋不住去敲东房,屋里却不见动静, 推开虚掩的门,哪里还有人影?那件军用棉大衣也不见了踪影。 祥发爹踅身回到伙房,闷头无语,半晌才说:“吃饭吧,人家早走了!” 菊英不信,奔向东屋去,出来后只叹了一声:“唉,就当是儿子带走了那件棉大衣。” 祥发爹“扑哧”一笑:“你当是我心疼那棉大衣吗?眼下,甘蔗要砍了,我是想,到县城去守夜过磅, 穿什么来熬冬。” 晌午时分,小舅子来了,说是家里砍了甘蔗,缠着祥发爹拿那件棉大衣。菊英不好明说,就借口搪塞 :“你姐夫……也要砍蔗守夜过磅用。”不想小舅子倔劲来了,说:“我只用一夜就送回。”祥发爹一时气不 过,说:“是你姐留了个外乡母女贼,连铺带衣卷走了。” 小舅子是个死赖难缠的角色,硬是冲到东屋去,直到一无所获,才骂咧咧走了。 一连两天,祥发爹心里空落落的。 夜里,他总是很晚才躺下,半夜又总是憋尿醒过来,方便后回到床边,却又睡意全无,摸出烟叶,烟 火在夜里明灭着。 白天,他就跑到山峦上这片甘蔗地,估摸着年前节后砍了甘蔗跑县城守夜等着过秤的事儿。就是这个 时候,小舅子将中年妇女和小女孩推扯到他的面前。 中年妇女满脸窘迫,压低着头,前额的刘海全乱了,小女孩紧贴在她身后,睁大着惊恐的眼睛。 小舅子嚷道:“姐夫,盗贼我给你逮着了。我在圩场菜市口,一眼就看到了棉军大衣,哪 个不知道,方圆几十里人家,就姐夫你……我外甥在部队当兵,这大衣怎能躲过我的眼!” 中年妇女低声哀求道:“大哥,怪我鬼迷心窍,我母女投亲迷路,多亏大嫂收留照应…… 我千不该万不该……大哥,你如何惩罚,我都认了,只是、只是不要为难我女儿……”她几 乎跪下去了,小女孩哭出声来。 小舅子左手撸着腰跺着右脚,嗤笑道:“拿贼捉赃,按乡规,可不那么便宜,什么都可以 让,就是就是……干脆,你留下闺女给我当媳妇,你走吧!” 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他看见老伴儿菊英风风火火 地奔上山来了。 菊英小跑过来,搀扶着中年妇女:“妹子,妹子,你这是怎么啦?”中年妇女一脸茫然与无措,小女孩 抱紧母亲的裤腿。 小舅子仍凶势不减,指着穿在身上的军用棉大衣,嚷:“姐,这是她们母女俩偷盗的罪证, 你说该如何发落?” 菊英陡地站直身子,冲着弟弟骂道:“你胡说什么?这棉大衣,是我送给她们的,大冷天的,我来不 及跟你姐夫说……谁让你去截着追回来的,为难人家了……”说时示意弟弟脱下棉大衣。 小舅子一时愣怔了,脱下棉大衣递给姐,目光投向姐夫,祥发爹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呼 出浓浓的烟雾。 菊英接过棉大衣披在中年妇女的身上:“妹子,是我当姐的不好,让你受屈了……” 中年妇女倏地拉过小女孩,双双跪下,泣不成声…… 远山的落日,给小村披上了一层玫红色的晚霞。 (选自《2016 中国年度小小说》)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开篇写中年妇女的衣着和小女孩的脸色,突出了母女俩的生活窘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舅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对姐夫家被盗的军大衣上心,是想要中年妇女的女 儿当媳妇。 C.“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写出了祥发爹对小舅子的不满, 11 也表现了他不善言辞的性格。 D.小说运用插叙写法,中间插入军用棉大衣被盗经过的叙写,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小说结 构完整。 E.小说以对日落晚霞的描写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亮色,含蓄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的主题,使小 说富有余味。 20.小说中的菊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概括出其中两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21.小说以军用棉大衣为线索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中任选两 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 分) 22.小说以“暖冬”为题,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简要分析。(4分) 六、语言运用(7 分) 23.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得体。得体的,请选“A”;不得体的,请选“B”。(3 (1)在“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中,某同学正在发言,主持人需要插话,他说:“你停 下来,我来说两句。” 分) (2)临近期末考试,你想看看球赛,就对妈妈说:“妈妈,学习要劳逸结合,我看一会 儿球赛,就去学习,可以吗?” (3)某校学生会邀请新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校友张教授来校讲座,学生会主席致辞说:“张教授新近当 选中科院院士,这既是本校的光荣,也是张教授的光荣。” 【答案】(1)B (2)A (3)A 【解析】主持人的插话“你停下来,我来说两句”缺少礼貌用语,对人不尊重,太直接易伤人自尊。 “得体”,是指符合语境和语体要求。《考试说明》对语言表达提出了“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 、生动”的要求。六个要点(或称“子考点”)分别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一个方面。“简明”,是指简约而无冗余 、明晰而无歧义。“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是指 符合语境和语体要求。“准确”,是指选用的语句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切合表达目的。“鲜明”,是指色 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显豁,态度明朗。“生动”,是说语言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 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仿照下面画横线的部分,续写一个句子组成排比句。(4 分) 潇洒是人们心中的美丽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与世无争的 潇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潇洒; ________。 【答案】示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坚定执着的潇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种老当益壮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乐观自强的潇 洒。 【解析】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 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排比句具体的运用如下: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 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2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 》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 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 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 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 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 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 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写作(63 分)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3分) (1)亲爱的同学,过一个暑假,你将迎来崭新的高中生活。你想象中的高中学校是怎样 的?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你有怎样的设想? 请以“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 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 500 字,最多写满格。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我爱阅读”公益广告的广告词: 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李潘) 在书中可以与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月亮姐姐) 阅读,让自己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郎永淳) 请参照以上材料,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 、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500 字,最多写满格。 【答案】略 【解析】(1)“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是全命题作文,这类作文学生易错点分析: 1、自作主张,另写文题。一些考生不注意作文类型,随意更改文题,这是命题作文的大忌,这类题形要 求考生必须以所给命题写作,不得私自换题。这点望考生切记!2、不辨题义,匆忙动笔。命题作文的题 目往往隐含了一些要求,因此动笔前一定要审清题意,明晰题目的含义。3、东拉西扯,入题太慢。考场 作文时间性要求特别强,字数上一般五、六百字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迅速切入主题。虽然不要求同 13 学们写出“虎头”的效果,但简洁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 (2)是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 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 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一般 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 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 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 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 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 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 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 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 怎样深入分析?? 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 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 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 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 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 ,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 ,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 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如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 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 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 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 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 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14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 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 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 ,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 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 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 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15
声明: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整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